朱姓在武冈是一个人数较多的姓氏,武冈朱姓人氏中绝大多数属于"沛国文公朱夫子"朱熹公的后裔,堂号"紫阳堂"。
朱夫子是一个喜爱兰花,并像屈原一样以兰自励,以兰自喻的人。他一生写过多首以兰花为题材的诗,其中有一首七绝《兰》是这样的:
谩种秋兰四五茎,
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
护得幽兰到晚清。
这首诗如果翻译成现代文的话,应是这样的:我随意地种了四五棵兰花,为了不使她们受到伤害,我编织了竹帘一样的栏杆,因为不是替秋凉之后打算,所以栏杆织得很稀疏,但是放心吧,我的宝贝兰花们,我会保护你们一直到岁末都发出幽幽的芳香。
就是这么简单,用简洁生动拟人的笔调抒发了一段对兰花的喜爱之情。 但另还有不简单的!关干朱子这首诗,在朱子后裔子孙中口耳相传的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一个如同谶语诗一样的版本:
漫种秋兰四五支,
蕊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
护得幽香到晚清.
如果就这一版本来说,就太值得说道说道了.如果朱子当初真的是写了一首这样的诗,那就太神奇太牛逼了!比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不知强到哪里去了!把他自身生前身后七八百年的事情一一言中,无一脱靶.
第一句:漫种秋兰四五支,说的是朱子的后裔子孙像兰花一样俊美杰出,"四五支"散布各地,而且这"四五"二字也有讲究,有说是四五个支系的,有说是四加五即九个支系的,也有说是四乘五即二十个支系的,更有说是四十五个支系的.总而言之,是形容其多其繁其盛,人丁兴旺,子孙发达,后裔昌盛,一派兴兴向荣之意.
第二句:蕊帘底事太关情.则更是神奇至极,妙趣无穷!其意蕴之深,其內涵之广,是多少言语也形容不来的,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可能是这首诗少见于文字记载而多经于口耳相传的主要原因.总之,你懂的!反正传说中朱子当年与严蕊小姐底下的那些事就是放在今天来讲,也应该丝毫也不逊于李小龙成龙等巨星们的花边新闻,更遑论什么王保长之类林丹杏红了。
诗的第三句:可能不作凉风计,则是朱子对自己人生的历史定位.熟悉朱子经历的人都知道,朱子穷其一生的理学在朱子在世时就被皇帝宣布为"伪学",打入了学术的"冷宫",朱子本人则差点人头落地.但朱子离世仅八年,就被平反昭雪,备极哀荣!其理学也成了显学,不但不冷不凉,反而大火大热起来,这就延伸到了第四句----
诗的第四句"护得幽香到晚清",另一个版本是"护得幽兰到晚清",只一字不同,但仔细品读,这不同的一个字其代表的意蕴相差还是很大的.究竟是用"兰"字好还是用"香"字好?我的看法是用"香"字好。因为诗的题目已点明了是<<兰>>,诗的第一句也用了兰字,第四句再用,属于"重"字,乃格律诗之大忌,朱子不可能犯如此低级之错误。
朱子这首诗最祌奇的地方就在于这一句最后出现了"晩清"一词,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晩清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可是在朱子身后六七百年以后才出现的,在朱子所处的南宋时期,应该是沒有听说也不可能知道后世还有"晩清"这一历史时期之说.但吊诡的是,朱子确确实实白纸黑字地写下了"晩清"一词!而朱子所圈定作注的"四书五经"在朱子身后一直是被科举考试作为金科玉律,标准答案而供奉起来的,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取仕制度却在晚清时期的1905年被彻底废除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我即使就是想说不神奇,你也不会相信啊!
武冈市职业中专 朱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