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刘志刚
——读《笔记六十年》
黄三丛
本人一介草民,蜗居山野,更兼染有卑怯的贵恙,对官场有一种本能的敬畏,以为居官者高高在上,八面威风,凡民莫敢望其项背。可是,当我有幸拜读了刘志刚的《笔记六十年》(2012年6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后,令我耳目一新,讶然于我的视界内竟然确有如此个性的领导干部,从而使我对官员的成见有所释然,矫正了我的非辩证观,激发了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理性,至少揭开了刘志刚被我主观罩上去的神秘面纱,看到了一位人民公仆的崭新面貌。
此前,我对刘志刚知之甚少。我们虽然是差不多的同龄人,可是,当年他在老家石脚底惨遭失孤的哀痛、备受贫病交加之苦时,我也在偏远的家乡度着苦涩的童年,无缘相识;当年他赤脚奔走在去桎木山和塘渡口的求学路上时,我也肩挑背驼着红薯跋涉在去邓家铺读书的路上,重山阻隔,相见无分;当年他在邵阳县一中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仗义执言时,我也在山乡当着孩子王,仍然不曾有往来。只有当他在邵阳县连升三级并且为该县“人大工作事件”求真务实铁肩担道义时,才略有所闻,却没能谋面。后来平调武冈,相继担任了县长、市委书记兼市长,刘志刚的名字才渐次熟悉起来。但是终因他是“大官”,我仍然在闭塞的山村吃粉笔灰,加之上述贵恙作梗,不想也不敢去攀龙附凤;因为对官场的看法铁板一块,所以对他在主持全盘工作期武冈发生的一些变化,也觉得不过尔尔,纵然有点起色,也是时代前进的产物,是全市人民努力的结果,当官的不贪不懒不做绊脚石就是好的了。可叹我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竟然没有把拓展武冈新城、武冈撤县设市、学广西加快经济发展、教育双基达标以及后来邵阳市的打黑除恶等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重大工作,与以刘志刚为首的武冈市委市政府以及邵阳市政法委艰苦卓绝的工作联系起来,倒是还为双基达标期间出现的某些瑕不掩瑜的负面东西,人云亦云地贬抑过“教育功臣”,实在遗憾!
只有今天读了《笔记六十年》,我才对刘志刚肃然起敬。他那纯朴善良的平民意识、顽强不屈的革命意志、敢作敢当的工作作风、刚正耿介的职业操守、勤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倒是教我辈大多数人自愧弗如,真正莫敢望其项背,也将激励后人效法楷模,奋发有为。
我不是一个耳根子软的人,对媒体上诸多溢美拔高、弄虚作假、文过饰非的声音有着本能的反感。《笔记六十年》却能让我一口气读完,且在这里发点感慨,在于它真实地讲述了一个“原生态”的的刘志刚的故事。文章既展示了他做为领导者在履职过程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姿,也细腻地刻画出一幅幅追求本真的人性化图景。“最怕看到母亲的眼泪”,从细微处映现出身为人子的拳拳孝心;初恋失败婚姻“残败”后仍然关注“初恋情人”一家的生活与工作,自己一家与对方一家还作为朋友来往,即折射出主人公善良的本性;如实陈述夫妻误会与婆媳矛盾产生与化解的琐碎过程,正是“大人物也食人间烟火”的注脚;当多次遭受诬告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也暴露出想不通、心灰意冷等沮丧情绪,恰好证明了“英雄”也有七情六欲;在卸任武冈市委书记将赴邵阳市履新职的那次干部会上的慷慨激昂、略无顾忌的讲话,更让人体味出什么叫身正不怕影子歪……这类凡人轶事,把有血有肉、可爱可亲的“这一个”刘志刚推介到读者面前,怎不叫人急欲一睹风采?
读着书中朴实而不失激情洋溢、庄重又不失文采焕然的文字,仿佛在面对面聆听作者将六十年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亲近感油然而生。掩卷遐思之余,越发觉得与作者走近了,且有相见恨晚之叹。
(原载《武冈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三丛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