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板梁村位于郴州永兴县高亭乡境内,历史久远,初建于宋末元初,强盛于明清时代,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板梁刘氏始祖刘子芳,据传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的后裔,600多年前在古老的龙泉庙旁落户,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成就当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全、风水最好、文化底蕴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
板梁古村一角
从板梁村往西走约14公里,就是黄克诚故居所在的三塘乡下青村。如果这里没有开国大将黄克诚,这个村子估计与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一样,默默无闻,即便如此,整个下青村,有百多年历史迄今大致维持原貌的也就是黄克诚故居以及他隔壁一座破败的老屋,作为历史见证者坐看乡村变迁。
黄克诚故居
2
念书时期,政治老师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为读书不用功,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常常一知半解,有时候甚至曲解其意。偏执如我,总觉得古往今来,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和姓的,不是有钱,就是有权。
板梁古村现在能保存完好,因为该村落是原金陵县的重要集镇,也是桂阳、耒阳、常宁往返的商埠之地。刘氏族人经商、开钱庄、办私塾,经济非常繁荣,且历朝为官者数百人。因为有钱,所以该村的建筑栋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将中国古老的宗法仪式、儒学传统、风水观念、哲学意识、建筑技巧、生态原理等蕴藏其中;因为有达官贵人,所以该村落能历千劫而不倒。
钱和权,在任何时期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板梁古村,飞檐翘角
3
黄克诚故居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高二层、纵深二进、中有天井、南北为厢房,四周台阶为青石砌筑、前后为明沟、左右为暗沟。黄克诚1902年出生于此,并在此生活18年,尔后外出求学,走向革命道路。
相比板梁,下青村属于穷乡僻壤,唯一可称道的是,这里山清水秀,风水尚可。
黄克诚故居屹立百年不倒,与建筑材料有关,与工匠技艺有关,更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有关。在历史动荡、文革大破坏中还能保存有板梁古村及黄克诚故居这样的古建筑,实属不易。
想想武冈的花塔,被无知官吏生生炸掉;想想全国各地的历史遗迹,被破坏殆尽……人性的贪婪与血腥、残忍与暴戾,令人惊悚,令人扼腕长叹。
故居外景
4
1927年10月,黄克诚回故乡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和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2月3日,黄克诚来到板梁,联系义士刘承羔组织村民发动“板梁暴动”,消灭了国民党挨户团团长吴国斌等22人,后追随湖南暴动队伍上了井冈山。
其时,湘南特委提出“焦土战略”,命令各县大烧大杀,黄克诚坚决反对,他指挥部队只烧了衙门、祠堂和几个商铺。当时郴县、耒阳等县城烧毁一空,唯独永兴基本维持原貌。
如果黄克诚坚决服从组织命令,彻底执行“焦土战略”,那么,永兴县城及板梁村肯定会付之一炬,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黄克诚抗命的后果,就是被撤销县委委员的职务,也成为后来他被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者”的罪状之一。
他的“手下留情”,给永兴人民尤其是板梁人民留下厚重的文化遗产。
5
黄克诚与板梁的另一渊源则是他的同学刘参。
刘参,板梁人,黄克诚在永兴暴动时,刘参任国党武汉市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黄克诚永兴暴动成功后与李卜成、何宝成来武汉,遭国民党追杀,李卜成被抓牺牲,刘参知道后以老同学名义将黄克诚、何宝成解救成功。抗日战争时期,刘参带队去江苏、浙江一带组建抗日救国军,担行游击司令,奋战在抗日战争一线,日军投降后,他所领导的队伍被蒋介石任命为反共救国军第七支队,后投诚解放军。解放后黄克诚任湖南省委书记时,刘参任省政府参议员,省政协委员。
关于刘参的记录相比黄克诚甚少,这一段记录,让我对他们二人的交集产生无限遐想。
与虎哥在黄克诚故居留影
6
如今,板梁古村开发旅游,游人如织;黄克诚故居清冷幽静,人声寂寥。
去板梁古村游玩,门票50元每人;黄克诚故居大门敞开,游人免费凭吊。
在板梁古村游玩的人们,携带“长枪短炮”,细细寻觅每一个角落里的历史尘埃,得到感官上的满足,意犹未尽;来黄克诚故居参观的人们,走马观花。
而我,游览板梁古村时,走马观花;参观黄克诚故居时,毕恭毕敬。
在院中看到有后人刻录黄克诚的诗、词各一首(阙),细细品读之下,蕴意悠长。
自况·七律
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纱帽更自由。
蛰居矮屋看世界,漫步小园度白头。
书报诗棋能消遣,吃喝穿住不发愁。
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
江城子·忆彭德怀
久共患难自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隔阻,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太行顶,峨嵋岗。
犹得相逢在梦乡。宛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富国强兵愿必偿,且共勉,莫忧伤。
注: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直言批评,黄克诚同彭德怀等人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受到长期审查并被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关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北纬23度橙语
识别二维码关注张一
原文出处:北纬23度橙语(点击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