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青松网友的朱溪桥照片,引起我的遐思,写下几行文字。
朱溪桥印象
朱溪桥下那潺潺的小溪流,来自梅树田的梅水岩洞,无污染。朱溪桥街上的妇女习惯于在小溪旁漂洗,在溪旁,将洗涤物蘸上水放条石上,扬起那忙杵,一边捣,一边谈笑,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浪漫!何等的惬意!那是用洗衣机洗衣永远也达不到的心理效果。溪旁那口井不知几百年的历史,反正井口的石头磨得浑圆滑亮的。井水来自麒麟山下,清澈见底,夏凉冬暖,他滋养着附近的老百姓,也滋润着口渴的过路行人。
我初识那桥,那井是四十年前,正初读《淮阴侯列传》,由于见识不广,设想情境,竟把这朱溪桥下当成韩信钓鱼处,漂母赐饭处,朱溪桥街上屠铺中那中年人竟是侮辱韩信之人,更好笑的是,设想那高大威武的韩信竟俯身从他胯下爬过。(我早期读小说,总有设想情境的习惯。)
朱溪公社因桥而命名,公社革委会设在朱溪街南头,那是土改时没收姓王的大地主的四合院。“破四旧”的年代,地主的房子是必破无疑的,红小兵,胆子大,为了凿掉墙上的那些龙、风,竟爬到正梁柱的两端,搜出了不少的线装书,发黑了,诸如:《论语》、《增广贤文》《三字经》…..之类。他们点上大火,要烧掉它们,我从火堆里抢出几本,书角、封面烧焦了,我把它们当成珍宝,现在还摆在我的书架上,点缀着现代印刷品。
公社大门口的一副对联,也有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是写在两块特制的长木板上,红底黄字,内容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上联在左,下联在右。那年月,谁能敢说违反了竖联书写规则?再则,公社革委会一班人马都文化水平不高,(文化水平高的视为臭老九靠边站了,)对毛主席的诗词只识字面,不识内涵,使用时不问语境。
朱溪桥街的北头是食品站,抄刀卖肉的是一位中年汉子,在凭票买肉的日子,他可神气呢,手抄屠刀,就好像握着生死大权,满脸横肉难得一笑。精明的食品站人员,为他做了一杆特制称,那杆子老是朝天,有无肉都是那样,排在队伍中的持票人担心来之不易的肉被卡扣了,总喊:“称杆莫太翘了!多点肥肉!”。虽然只有七毛五分钱一斤,哪有常吃肉的日子,大家只想买肥一点的,爽口!
“今天肉不卖了!”“卖完了!”眼看着里面挂着一边猪肉,他们硬说不卖。可是走上来一个手握纸条的,神气十足的喊“买肉”,那横肉脸堆上一层笑纹,“好!要哪里?”他把马屁学问学精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倒闭的是食品站,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撤区并乡,朱溪乡合并到荆竹乡,朱溪桥没了乡政府,没了食品站,没了供销社,….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老百姓的富有代替了昔日的“繁华”, 惠农政策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火红。
201012970159
201012970223
201012970236
201012970259
201012970335
201012970323
201012970346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尹聪昧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