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小缺掩大美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史书多称赞他能用贤。宰相管仲曾经是他的敌人,管曾用箭射过他。但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不记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为报知遇之恩,帮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
还有个叫宁戚的人,去见齐桓公,讲述治理天下的道理,齐桓公认为他是个大贤,决定任命他为大臣。朝廷百官议论纷纷,建议派人先调查宁戚的为人再决定。齐桓公说:“不必这样做,调查他的情况,恐怕他有小缺点,如果以人的小缺点来掩盖人的美德,这是人君失去天下贤能之士的主要原因”。于是,当即便封宁戚为卿。
宁戚是什么人?就是卫国那个曾经在小时替人放牛,将书挂在牛角的放牛娃。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齐桓公用人之道,用人之心。起码有三点可以肯定:一是以社稷江山为重,弃个人恩怨于不顾;二是不患其有小缺点,不“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看人很全面,而不是以偏概全。三是任人唯贤,敢于起用有才能的人。即使原来是自己的敌人,或者出身低微者。这不是一般的当权者能做到的。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管你再怎么出类拔萃,都不可能是个很完美的人,任何人不敢夸此海言!假如了解宁戚的情况后才任用他,本来也在情理之中。但齐桓公独具慧眼,认为眼前的宁戚已多次向他讲述了治理国家的要略,面对面的考察也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他认为还有什么必要再去了解呢?所以当时任用。一般来说,凡有大志大才的贤哲,多有不顾小节的一面。而“小节”正好被一些人加以歪曲、扩大,用作攻击对方的籍口,甚至致人于死地。千里马有千里马的脾胃,英雄豪杰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一味拘泥于小节而忽视他们大美的方面,以个别人的诋毁或道听途说为取舍,则不免一叶障目。再如曾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四百年基业的功臣陈平,当初有人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盗嫂”,以证明他品行不端。其实陈平没有哥哥,何来“盗嫂”之举?当时刘邦也不当一回事看。倘若刘邦真的相信这无稽之谈,刘邦也就失去一个第一流的治国之臣,项羽也未必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所以千里马要遇伯乐,才能奋蹄腾飞;贤哲要遇上明主,才有英雄用武之地。后世史家提起宁戚、管仲、陈平这几个人,都称齐桓公胸怀博大,汉高祖能用贤才。
晋朝写《三国志》的陈寿说过:“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齐桓公、刘邦的纳贤、用贤气度,为他们的大业奠下了最好的基石。
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人生世事,我们可不可以学学古人,以他们为鉴呢?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刘奇叶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