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转:清明,坚强北川祭

转:清明,坚强北川祭

木野狐仙 2009-04-03 10:39 1

转:清明,坚强北川祭

转:清明,坚强北川祭

四川在线 (2009-04-02 03:31:50)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活下来的价值,就是让那倒下的城市重新站起来——

清明时节,地震灾区的生还者纷纷前去灾难地,祭奠、追思遇难的亲友。“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活下去。”这是悼念遇难者最好的方式。伤口总会慢慢愈合,永存的是人间真情与相互关爱和帮助。

逝者已去,生者坚强。真心希望地震灾区群众化解悲伤,增强信心,不屈不挠,坚强地重新站起来,重建美好新家园。

相信,明天一定更美好。——编者的话

●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北川老县城向遇难者的家属开放,时间是4月1日至4月4日每天早上7点至晚上7点。

●值此时刻,本报记者专程赴北川旧城采访,目睹了北川人在清明时节的思念与伤痛,化作泪雨纷纷,也化作灾后重建的坚强和对未来的希望。

●正如李崇俊告诉遇难的同事那样,北川新县城破土在即,在援建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重生的北川即将拔地而起。

望乡台:讲解着坚强故事

庞贵举不渲染悲情:“人们更需要知道,在抗震救灾中人的坚强与伟大。”

“望乡台”原名叫了儿石(音)。它在沿着隔离网旁的水泥路去景家山的第一个弯道处。去年11月,北川通口乡农民庞贵举自费在那搭建了一个用于眺望的铁板台,从此,了儿石便有了新的名字——“望乡台”。

了儿石像“三道拐”一样,是个可以将北川县城遗址尽收眼底的地方。去年10月以来,大量的省内外来客涌向了儿石,最多的一天,停放的汽车从任家坪排到了擂鼓镇,长达数公里。

人一多,经常把通往山上景家村的路堵死。那个地方靠近悬崖,水泥护栏并不算牢靠。去年11月16日,常年在外打工的老庞,买来40多根手臂粗细的建筑钢架,雇佣几个工人,在没有树木遮挡视线的位置,搭建一个框架结构,上面铺几张钢板,建成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的眺望平台。

这是他十几年打工生涯中第一次不是为了需求而施工。老庞特意在旁边标出“免费”字样。当日任家坪板房区的人,登上他的台子烧纸、祭拜,老庞说,那就叫“望乡台”吧。

今年元旦,记者与老庞有缘相识,并在他的板房“借居”。再次见到老庞,他和妻子在“望乡台”摆摊卖地震画册和影像资料。与众多摊贩相比,他有两个特殊的身份:一是讲解员。无论是否购买资料,他都免费提供望远镜,并且绘声绘色地讲地震的故事。二是摄影师。他懂摄影,能为人们提供快照服务。《北京青年报》专门赠送他一台卡片相机,每个月,他都把自己拍的重建照片传到北京去。

老庞的讲解,并不渲染悲情。他会讲朋友如何带孙子从余震中突围,北川人如何自救,解放军如何救援。“来到北川,就能从直观上感到地震的强烈破坏力,人们更需要知道在抗震救灾中人的坚强与伟大。”老庞说。

任家坪:衍绎活下来的价值

丰俊清拒绝申请调离:“让倒下的城市重新站起来,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通往北川县必经的彩虹桥处,设立了“旅游车辆劝返点”。据统计,震后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缅怀、祭奠的人,平均每个周末有2000—3000人次。

“安(昌)北(川)路,是运输重建物资的主干道,旅游车辆一旦拥堵,将影响到重建进度。”曲山镇党委书记胡覃说,目前,安北路正在进行改造,通车能力减弱,而随着北川新县城建设工程、老县城地震遗址周边山体自然灾害治理等工程的启动,这条公路车流量大大增加,因此,不得不对旅游车辆实行交通管制。

陕西客张建峰对这个政策表示赞同:“我们支援灾区,帮忙不添乱。”但他仍赶上了末班车,在出差间隙,从绵阳搭乘班车来到北川,连中午饭都没顾上吃。他在“望乡台”凝思良久,听完老庞的讲解,眼圈红了,他以默哀的方式祭奠逝者。

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北川老县城将向遇难者的家属开放,时间是4月1日至4月4日每天早上7点至晚上7点。

“清明祭祀的北川人,青壮年劳动力或许不多。”任家坪板房区管委会负责人丰俊清说,任家坪安置点已经有近1000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在管委会对面,曲山镇板房小学正在拆迁,学生已经转移到邻近的擂鼓镇就读,新的曲山小学即将动工。这是曲山镇重建的开始,之后是曲山镇医院、文化站和市政设施。任家坪安置点,已被纳入到北川地震遗址及综合服务区的规划。

震后,北川干部享有申请调离的机会,但丰俊清拒绝了:“活下来的价值,就是让那倒下的城市重新站起来。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是自己此生最大的事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北川开城祭奠首日直击

昨(1)日,北川老县城清明节开城祭祀首日。北川县交通、公安、防疫等部门做了充分准备和提前引导,当天北川群众陆续到老县城祭祀,以文明有序的方式寄托清明哀思。

昨日上午7点,北川县交通局的15辆大巴车开进绵阳永兴板房区,等候接送北川群众到老县城祭祀。这些专线车当天从永兴板房区滚动发车,一直到晚上7点。李其贵、冯慧等几十名北川群众乘坐专线车来到北川县任家坪,守卫民警查验其身份证后,他们从管制区入口进入北川老县城。

清明时节,蜀地回春。大自然用绿色顽强地修复着北川县城遗址——受损的街道两旁,树木和小草倔强地生长。

清明时节,祭奠追思。北川“望乡台”纸灰飞扬,鞭炮震耳,遥寄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也传达着奋发顽强的信息。

快一年了,在伤痕累累的灾区,生者用重建美好生活的坚实步伐,完成着大灾难后的自我修复。

三道拐:不屈的追思心语

李崇俊说:“北川的将来会更加美好。”这是他带给死去的同事的信息。

从绵阳到北川县城的道路两旁,油菜花儿闪耀着温暖的色泽。震后,北川县政府迁至安昌镇办公,那里距县城遗址不远,可以搭乘班车赶到遗址旁的曲山镇任家坪安置点。

李崇俊备好了冥纸和鞭炮,因为要等姐姐李崇玉,正午他才从安昌镇赶到任家坪。李崇玉已退休居住在绵阳,姐弟俩相约在清明节为遇难的亲戚朋友上坟。

这也是李崇俊为数不多的一次回北川。作为幸存者,他一度惧怕那里的支离破碎。他今年55岁,曾担任北川新华书店的经理,地震那天因和妻子出去办事,幸运地躲过浩劫。震后,他投靠在安昌镇的亲戚家,一直拒绝回县城看看。

临近清明,他决定要回来。他想起书店的司机,广西人董斌。“5·12”的上午,他们还在一起。分别快一年了,他有话想对遇难的董斌讲。姐姐也要去“看望”县医院的朋友。

出于安全和防疫考虑,北川县城通常都处于封城状态。李崇俊持有北川县城的身份证,大门口的武警放行了。

他们小心翼翼地走到北川县城的“三道拐”。站在那里,可以看清整个县城的遗址。震后的“三道拐”,成了北川人登高祭奠的场所。李崇俊来到时,地面上已经堆起了新鲜的菊花。李崇俊朝着他家的方向指了指,对记者说:“我养了100多只信鸽,仿佛现在还能听到鸽子飞翔的呼啸声。”

姐姐烧纸钱,弟弟放鞭炮。李崇俊低声地说:“董斌,你在那边好好安息,我们也都要好好活着。”他告诉董斌,北川新县城破土在即,在援建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重生的北川正拔地而起。

清明时节雨纷纷。当天上午一直细雨绵绵,不断有群众提着祭品、捧着鲜花进入老县城。李其贵今年75岁,这是地震后他首次回到北川:“清明节我来看看老伴、孙女,我要告诉他们,我和儿子很好,我们要好好活下去。”

冯慧和她的姐姐、侄女,在“三道拐”处摆上水果、酒等祭品,为她们在地震中遇难的5位亲人祈祷。

北川禹里乡的刘福群、郑福军姐弟俩,在凉风垭按规定下车后,交警指引他们免费搭乘专线车到任家坪。姐弟俩来到北川中学,在废墟前为他们遇难的孩子点燃祭奠的香火。

从成都赶来的刘建,专程来看望他的母校北川中学。指着那栋未完全倒塌的教学楼,他告诉记者:“二楼倒数第二间教室就是我以前读书的地方。”刘建有8位同学在老县城遇难,他随后进入老县城为同学们燃放了鞭炮。

老县城里,写着“亲人安息了,我们还忍心惊扰他们吗”的指示牌随处可见。群众在警戒线外进行祭祀活动。一位执勤民警对记者说:“在警戒线外祭祀,既是为了保护地震遗址,也是对遗址下众多逝者的尊重。”民警们还随身带有打火机,方便群众点香烛。在民警的指引下,文舒姐弟选在北川县茶厂门口摆上了香烛,祭奠他们的父母,从这里可以遥望他们曾经的家。

在安葬有众多遇难者的“5·12”特大地震遇难者纪念碑前,前来祭祀的北川群众摆上了一束束鲜花。

下午2点左右,防疫人员进入老县城,进行再次消毒,确保群众健康。

干警祭奠战友

昨(1)日,北川县阴雨绵绵,北川县法院40名干警来到北川老县城,祭奠在去年地震中遇难的30名干警。大家把鲜花摆在废墟旁,在静默中向逝去的战友表示哀思,并决心以更加勤奋的工作缅怀战友。

地震中,北川法院总共有30名干警遇难,是全省政法系统中遇难干警最多的单位。经过近一年时间,北川法院正在恢复“元气”:通过考录、选调和招聘的方式,目前北川法院已有40名干警;去年7月1日就基本恢复了审判秩序。

北川县民政局干部王洪发(右)、北川人武部驾驶员母建川这两位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坚强的男人,眼含热泪紧紧拥抱在一起,祭奠各自的遇难亲人。

震后第一个清明,北川老县城开禁,当地群众回城祭奠亲人。蒙蒙细雨中,“望乡台”上的鲜花寄托着人们的哀思。

北川群众在“5·12地震纪念碑”前献花。

学生家长在北川中学祭祀。

阅读 7879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木野狐仙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我们无法回避一切灾难苦痛。更何况这是中国亿万同胞痛彻心肺的记忆。我们无法忘记的那一幕幕天地悲恸山河哭泣的震后惨景,那一声声永不愿再听到的撕心裂肺对亲人的呼唤;那一处处亿人同心救危难于水火的赈灾画面;在震后的第一个清明又渐渐地变得清晰和沉重。
在天灾面前,人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助,数万人甚至连求救的声音都来不及发出就与世永隔。在天灾面前,人又是如此地顽强和镇定,在被埋几十小时后依然紧紧守住心灵那一丝生存的渴望!
震后的第一个清明,为数万同胞默哀……
逝者安息,

23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