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我的父亲(二)

我的父亲(二)

椅岭散人(曾祥乐) 椅岭散人 2015-07-05 19:59 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父亲八岁,到了该念书的年龄了。那时家里人口多,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供父亲上学?爷爷、奶奶起早贪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大伯看到这一切,心里非常着急,他对爷爷说道:“爹,三弟年纪也不小了,到了读书的时候了,在这个世道,不读书只能受人欺负。我已经长大了,可以出门打短工,挣点钱送三弟读书。”

爷爷听大伯如此一说,心里感到安慰。他把父亲拉到身边问道:“湘儿,想不想上学?”

父亲天真的说道:“想,做梦都想。”

“那好,过几天要开学了,我送你去珍公殿读书。”爷爷说道。

父亲听了脸上乐开了花,高兴地说道:“谢谢爹爹,我一定好好念书。”

“不要谢我,还是谢谢你大哥,三年前,是他救了你,现在,又是他主张送你读书,你的学费钱全靠他了。”爷爷说道。

“大哥,你是我的好大哥,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好。”父亲拉着大伯的手,亲昵的说道。

 

民国十六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父亲背着书包去私塾读书,爷爷亲自把他送到学校。私塾先生是油岭的从斋相公,他看到父亲长得超凡脱俗,心中非常喜欢。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从斋相公问道。

“曾凡湘,八岁了。”父亲回道。

“为什么要读书?”从斋相公接着问道。

“光宗耀祖,报效国家。”父亲说道。

从斋相公微微颔首,笑问道:“怎么报效国家?”

“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父亲说道。

“好!有志气。”从斋相公非常高兴。

爷爷也很欣慰,对父亲说道:“湘儿,记住自己的话,好好学习。”

爷爷回家了,父亲留在学校,从斋相公把他安排在前排。

那时候的启蒙书就是《三字经》、《声律》、幼学琼林》、《百家姓》、《增广贤文》,父亲记忆惊人,先生所教的功课不大一会儿就记住了。

晚上,同学们都在读书,父亲独自一人睡觉了,他回味着白天的功课,慢慢消化,直到滚瓜烂熟。

有一天,先生要大家对对子,他首先写了‘天高地厚’四个字,要学生们对下联,一连问了几个学生,都对不上来。

从斋相公摇头叹气。

“老师,我来对。”父亲站起来。

从斋相公看到父亲站起来,心里非常高兴,连忙要父亲回答。

“水秀山清、云淡风轻、海阔天空”父亲说了几幅下联。

从斋相公微笑着点头。

“小龙无知嫌路窄。”从斋相公又出了上联。

“大鹏有志恨天低。”父亲答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从斋相公又出上联。

“落汤螃蟹着红袍。”父亲答道。

父亲对答如流,从斋相公对父亲寄予厚望,放学之后,他总要和父亲一起聊天,谈得非常投缘。学生的作业,从斋相公总是要父亲帮忙批阅。(后来,从斋相公听说父亲从军回来,特意聘请父亲去珍公殿教书。)

父亲在珍公殿学习了四年,那些启蒙书籍烂记于心,吟诗策对从容自如。

在这四年里,父亲的作文《学近一年之感想》受到了从斋相公的和其他两位先生的一致好评。

爷爷听说父亲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心里非常欣慰。为了送父亲读书,他和大伯、二伯起早贪晚,筹措学费。

民国二十一年,父亲被送到州府读书,父亲知道学费来之不易,他更加努力学习,他三更灯火五更鸡,博览群书,开始接触新文化。那时候,内战爆发,到处血雨腥风,各地土匪风起云涌,国家动荡不安。倭寇盘踞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老百姓逃往关内,中华大地乌云密布。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民国二十四年,刚满十六岁的父亲,把自己改名曾中藩,并作了一首《十六言志》自勉。

父亲写道:中流砥柱无动摇,国如磐石任煎熬;听其外夷噬口笑,藩边战士逞英豪。从字行里可以看出,父亲宁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阅读 5564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郁金香

听说民国是个好时代,不知道是不是?

109年前

唐栋

楼主的父亲有楼主这么有才能的儿子,也是一大幸事。旧事会在楼主的文章里再现……

149年前

椅岭散人

父亲的求学阶段,由于社会动荡,外夷入侵,他不得不辍学。但他并没有懈怠,闻鸡起舞,修文习武,等待时机。

229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