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来自西域的和尚僧伽先寄居山阳(今楚州)龙兴寺,同年到泗洲(今属盱眙)建普照王寺宣扬佛理。他道行很高,行善积德,广结善缘,信徒众多。大诗人李白与僧伽有交往,对他很推崇,曾作《僧伽歌》赞扬他。唐中宗仰慕他的大名,题写“普光王寺”(避武则天的讳,改“照”为“光”)的匾额。两年后,僧伽仙逝于长安荐福寺,唐中宗按宗教习俗为其漆身,派人护送到泗洲建宝塔供奉,并给赐僧伽弟子慧岸、慧俨和木叉三人衣服和盂钵,令他们在泗洲继承僧伽的衣钵。
后来,唐宪宗又追封他“证圣大师。”韩愈一向排佛,也作诗赞僧伽:“僧伽晚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魁奇”(《送僧澄观》)。五代时,周世宗赐号“大圣僧伽和尚”,下令“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宋高僧传》),故各地的寺庙中都建有僧伽的塑像,人们把他当作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顶礼膜拜。
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公开朝拜僧伽,使得僧伽信仰在宋朝达到鼎盛期。自僧伽大师园寂后,因泗洲最早建塔紀念,以后各地仿建的塔都叫泗洲塔,或称僧伽塔、大圣塔。过去以泗洲大圣为名的塔在全国各地很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为泗洲僧伽塔题过诗,历代朝拜泗洲僧伽塔的人也不计其数,充分反映了泗洲大圣信仰的广泛性。
因此,全国各地建塔蔚然成风,我国古塔的建造,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在古代建筑中是首屈一指的。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佛教业蓬勃发展,这个时期以塔为寺院的崇拜对象。常常建塔于大雄宝殿前端,形成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让人们修寺造像,度僧译经,做了很多有益佛教发展的事。但此期间,佛教以大雄宝殿所供佛像为崇拜对象,佛塔退居次要地位,有的将塔建在寺后边或附近的山上,以塔作为寺庙的标志。
武冈泗洲塔建于宋神宗煦宁九年(公元1076年),许应隆任武冈转运使(分管财政)、摄武冈军事。此前几年,安徽当涂进士郭祥中知武冈县,湖南转运使蔡煜招降武冈蛮三百余族,户数万。武冈渐趋安定,百业俱兴。修建寺院、佛塔以定民心,政之所需。
明清时期,佛教日趋衰落,脱胎于佛塔的风水塔在各地纷纷树立起来。寺庙可以无塔,塔可以脱离寺庙随“风水”需要而建。武冈南塔和凌云塔就属风水塔。湖南至今保存的尚有60余座。这些塔中有些是成对出现的,有些地方甚至有三四塔,塔的位置与当地的水系山脉紧密结合。风水塔的建设通常由儒家出身的官员来主持,其目的还常常用来祈求兴盛当地文风,多出人才。
风水塔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产物。塔本为佛教所有,后来为儒家振兴文风所用,又与道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结合。从而赋予了塔以镇妖压邪、补风水不足以兴文风等功能。
武冈三塔修建的年代不一,其三点一线的排列却尤为独特,蔚为壮观。全国三塔成景的地方不多,最有名的是云南大理三塔。但一字排开的唯有武冈。要问其中有何玄机?且看后文分述武冈三塔的前世今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