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梦”需要更多“种”文化的志愿者
《宜春日报》2017年7月27日
本报特约评论员 林日新
靖安作为全省首批(宜春市唯一)实施“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县区之一,严格按要求选聘了6名农村文化志愿者。一年多来,他们在各自的村创出特色,开展文化服务活动200次以上,带领村民倾情编织属于自己的“出彩文化梦”。(7月18日《赣西晚报》)
为了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文化下乡”视为一项重要惠民活动。然而,“文化下乡”年年在送,但观众却好像并不领情,观看者越来越少。
为何送到农民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文化下乡”只是“送文化”,而非“种文化”。送来的文化因为大多来自城市,虽然很精彩,很华丽,却往往因为不“接地气”,难免会“水土不服”。面对乡村这种文化“贫血”的状况,“输血”只能满足一时需要,而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足够的血液,是治标不治本的。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文化梦”,关键在于提高“造血机能”:“种文化”。即千方百计为乡村播种下文化的种子,就像靖安这样实施“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选聘农村文化志愿者,根据各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开展各种文化服务活动,并努力在乡村挖掘和培养文化人,激发农民的文化热情。
其实,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很多蕴藏在广大农村,流传于村民日常生活之中。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乡间隐藏着无数热爱文化、懂得文化的农民——高手在民间。一旦条件成熟,一旦拥有展现的平台,那么,“文化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农村文化梦”的实现也就有了希望。
(作者为湖南教育工作者)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