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转载《新周刊》2010-06 中国大学怪现状

转载《新周刊》2010-06 中国大学怪现状

武冈湘人 铜湘子 2010-09-02 17:06 4

中国大学怪现状
把校园当作名利场、把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把招生当作牟利工具……大学老师本应有职业操守、有责任心、对学生心存善意。
但频发的负面新闻,使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正面临信任危机。
剽窃成风
学术剽窃在大学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诸多剽窃丑闻也多有被媒体揭露,但内部却屡禁不止,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无论是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学府,还是一般地方院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教学、行政“双肩挑”的官员,概莫能外。校园学术剽窃不仅量大,而且奇招迭出,所谓“向上剽窃”、“平行剽窃”、“连环剽窃”,简直无奇不有,更有甚者,有些做老师的甚至连学生论文也拿来“整合”发表。用“师德沦丧”来予以谴责已经没有意义了,而真正可怕的是,助长这一歪风的体制漏洞和监管措施缺失却完全没有让人看到改进的希望。
师道渐丧
对本科生,则常年让研究生来顶班代课应付,而对研究生则半年难得露一次脸,弟子见面需提前预约……在大学的知识生产过程中,很多教师是不合格的生产方。青岛大学杨越教授消失两年不见,学生被迫发帖上网寻找,是其中最荒诞的例子。中国大学里教师的自由度越来越高,搞副业创收、开公司挣钱并非不可,但如果这种做法发展到了背离职业道德、牺牲学生的受教育权为代价的地步,为人师者的最基本的教养都经不起考量,我们还在这里奢谈什么“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啊。
潜规则盛行
每隔一两年,媒体都会曝出一些教授利用招收研究生之便对考生施以潜规则的丑闻,以至于“白天是教授,夜里变叫兽”的各类段子在坊间盛传不绝。潜规则一直是大学里秘而不宣的真相,唯有潜规则双方因利益破裂而撕破脸皮后,人们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高校老师利用公权为自己欲望买单的手段中,潜规则可能是最具伤害性的一种,毁掉的不仅是一颗年轻健康的心、一个家庭,还有一种职业的尊严。后果严重的,当事人甚至会像程春明那样搭上性命。
名利爆棚
当老师的不把精力放在教书上,而是热衷于费尽心机捞经费、跑项目,这算得上是中国高等教育见怪不怪的常态了。这么做既能让教师的职称评比、职务晋升及考核过关等方面直接受益,同时也能为其个人带来更为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一线教学所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则微乎其微。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做过对比:从事一般教学的教授年薪是7 万元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达60万元。
招生受贿
别以为贪污受贿只是衙门里的事,也别认为校园里的腐败只是后勤行政官员的特权。对于考生来说,高考是“鲤鱼跳龙门”,而对于掌控着这些考生命运的高校来说,招生在一些不法之徒那里则无形中变成了摇钱树和印钞机。原本依赖公平程序的游戏规则惨遭破坏,其恶果已不仅仅是某一两所学校的声誉被破坏,它所危及的是本已日益稀缺化的教育公平。
暴打学生
因学生不愿上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云南艺术学院戴老师因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直接给予两记老拳。
当教师把学生当成敌人,教师这个高尚的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可以想象的结果是,老师被千夫所指后很受伤,学生被打后也很受伤,两败俱伤不是双方想要的结果。
伪造学历
今天的大学老师仍然在前赴后继地上演着当年“克莱登大学”的闹剧。被一所大学清退的学生,在另一所大学教书20 年,并晋升为副教授--新疆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吴征的成功秘诀是花6000 元购买的中山大学本科证书。因假履历上标“1999-2004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中心主任”,“海归”刘辉获得清华大学教授职称。当学历取代能力成为职业选择标准时,频频曝出的学历丑闻很容易理解。个人固然难辞其咎,但高校对学历的过度重视,同样脱不了干系。


如今的大学生是个很奇怪的综合体,他们是80 后、90后奋斗的年轻人,同时也是弱势群体、未来的蚁族和蜗居者。
他们的形象被归纳为:勤奋、创新、责任、理想、爱国等;而另一方面则和享乐主义、爱慕虚荣、势利功利、沉迷网络、恋爱成风、不求上进、不讲诚信、心理素质差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
享受不劳而获
这一代大学生在没学会生存之前先学会了生活。他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社会和媒体所告知的美好生活,却忽略了这种生活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在原本应该学习生存技能的大学里,却急不可耐地用父母的钱透支未来的生活。
为了考试而学习
大学里很让人怀疑的一点是,你究竟是来学习知识的,还是来干体力活的。写论文的时候拼命地复制、粘贴;而在考试的前几周,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褪了毛的叫化鸡,被人强行塞进去无数作料,然后放在火上烤啊烤。
实用主义至上
一部分人费尽心思地争夺奖学金、保研名额、学生会干部和各种荣誉称号。我有一个同学,已经考了包括导游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不下十种证书,他最近的目标是拿下驾照和雅思考试,因为据说他考研和公务员都没有过,准备出国了。
贪慕虚荣
校园里,多数人对以后想做什么工作一脸茫然,却清楚地知道未来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多个女生表示,什么工作无所谓,最好是活不累,拿钱多,不用坐班,闲的时候拿小勺子搅咖啡,寂寞了写写情感博客,每年能有几次公费旅游,然后拍点照片往校内网上传。
与电脑形影不离
当完美生活近在咫尺、唾手可得时,流光虚掷、年华空度便不是什么问题。男生把电脑当游戏机用,左手微操,右手鼠标;女生把电脑当电视机用,脸上是面膜,嘴里是零食。然后通过QQ、SNS、校园BBS 实现了整个校园的大联欢,他们最容易辨认的特征就是熊猫眼、鼠标手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为恋爱而恋爱
目前的校园仿佛推行强制恋爱制度,不谈风月的人会觉得脸上无光,时间久了更会有人怀疑你有龙阳断袖之癖。这种恋爱高度模式化,双方都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战战兢兢上演三流偶像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偏僻的大学城周围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美食街、小旅馆、KTV、影吧、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学生政客当道
精力旺盛的人会加入学生会或者各种社团,在那里他们围着长桌子开会,领导坐最头上,依次是部长、副部长、组员。而他们的活动就是开会、开会再开会。因为兴趣而参加的社团,有的时候却不得不被卷入无休止的勾心斗角和相互诋毁中,最后疲惫不堪地退出游戏。
热衷社会实践
你以为老师教的那一套在社会上行不通,不屑于上课。
拼命托关系找实习单位,或者参加发传单、当家教等社会实践。忙活4 年之后才发现,这些根本无法成为有用的资历,而社会对你的评价则是眼高手低、不懂礼貌、心理素质差、难当大任。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你就已经上了战场。在这个中年人全面掌控的世界,你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去夺权篡位。
不求上进
大学毕业可以先找个工作,起薪一千没关系,大学生就是要学会摆正心态的;掏粪也没关系,大学生掏粪会使中国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掏粪;买不起房子更没关系,你看人家外国人都是租房子住的。最后你拿着一千元的月薪给一栋别墅疏通下水管道,国家感谢你,人民感谢你。
但求金饭碗
专业技能的缺失和过早地享受生活使原本牙就不锋利的狮子连最后的勇气都丧失了,大学毕业生纷纷奔向公务员和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有机构做过统计,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了80 后、90 后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选择率20.3%.其他就业意向从高到低分别是大专院校(14.8%)、科研单位(11.2%)、私营企业(9.4%)、党政机关(8.9%).很显然的,稳定压倒了一切。


大学课程花样翻新,社会需要什么,它就设置什么,以利招生。但功利心帮不了大学生,为了将来,你需要的不过是安静读几年书。
鸡肋课程 大学英语和计算机是每所大学的例牌课程,使用统一教材,老师也多用最八股的方式授课。但因为关乎必修学分,学得没劲,却不能不上。然而学生毕业下来仍然是哑巴英语,面对老外说得最多的是“My English ispoor”.计算机课程,老师的教案一成不变。IT 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特性,与高校计算机教学滞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创收型课程 名目繁多的淑女班、富二代培训班、奢侈品研究班,成了高校创收的工具。浙江大学开设的魅力女性高级研修班课程31000 元/人。被称为“富二代培训班”的北京大学中国第二代企业家深造项目,同样打着“修身齐家”的名号。北京对外经贸大学设立的奢侈品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点,学制3 年,学费20 万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曾开办过奢侈品研究的短期培训班,北大也曾打算举办文物鉴赏师培训。
没学会挣钱先学会花钱的课程 2006 年10月,厦门大学将高尔夫列为必修课,校长朱崇实对外宣布:“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校方的解释是:高尔夫是一项需要诚实、自律的运动,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同样顶着精英运动的名号,马术课紧随其后,2008年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开设了“马术与管理”专业。青岛农业大学闻风而动,已停止20 年的“马属动物生产学”重新开课。
玄之又玄的课程 面相、周易、风水一窝蜂进入大学,有一种玄之又玄的诠释:“个人学习相学,可以初步掌握自己及他人的思维特征及性格的优缺点,并可藉此识人、用人,把握人际尺度,掌控事理分寸。”湖南师范大学于2006 年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周易文化与华夏文明”课程。任课老师薛开伍说:“我把电磁学知识、天文学知识、声学知识、无线接收和发送知识融入传统文化,效果非常好。”他的个人网页更像是风水网站:长沙地铁坏了谁家的风水?
你有预知能力吗?什么时候能升官发财?迫于社会压力,18 课时后,校方悄悄地取消了这门课。
“金苹果”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本意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教育部还制定出层层把关程序,最后“授予荣誉称号,补助建设经费”使它成了名利双收的金苹果,谁都想尝尝它的味道。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卷入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个案爆出学术被行政领导“通吃”这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学术成了江湖,周宪的导师为自己弟子辩解说:“制度把人给改了,而不是人改了制度。
要迎合一个扭曲的规定,就不得不把自己给扭曲一下。”
有争议的课程 2005 年9 月,全国首例以“同性恋研究”作为本科生公选课的课程在复旦光华楼开课,开课那天,媒体和听课的学生一样多。老师孙中欣讲课时讲道:“我的课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呢?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外记者?这并不令人欢欣鼓舞,今天的场面可能会成为历史的笑话。”这门课至今仍是吸引听课人数最多也最具争议的课程。而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置的“生死课”,课程内容包括参观火葬场、写墓志铭,也有“做秀”的嫌疑。
讲座是推销 听讲座是大学生活的传统,讲座呈现出来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是事实。然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名人讲座、商业性的巡回演讲和签名售书,使得各种讲座如今变成了支付费用,互相推广的手段。为了宣传所谓企业文化而到处布道的老板、负面新闻多多却来教学生做人的明星……大学盲目地向社会打开教室的门,对价值观还未成形的学生弊大于利。
有学问、没思想的博雅课 选取最好的学生,埋头钻研古希腊、古拉丁、古代中国的语言和原典。在招生简章中,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自称是“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面对“博雅”
的雄心,质疑和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实际上,将学生作为试验品,从人文到人文,是与 “通识教育”背道而驰的。最怕学到最后,培养出来一批只有学问、没有思想的博雅人。

45页文字

不懂教育也不懂管理的官员将坏风气带入大学,损害了学术精神,也引发诸多怪象。
倒卖学生,一个八百 招生时说的是“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报到时才发现学校在河北涿州,校园外是一片玉米地,老师是在读的高年级学生。2004 年12 月,京桥大学校长张艳梅带着北京另一所民办高校--北京国际金融专修学院的人来到涿州,准备暗中把1300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二次倒卖。双方私下签订了一个协议,一个学生一年800 元,3年下来“京桥”便有1000 多万的收入。
他们准备在北京国际金融专修学院门口挂上“京桥大学昌平校区”的校牌,并哄骗学生说,“你们是冲着北京来的,现在送你们回北京”.
违规炒股巨亏 自1997 年起,天津大学在资本市场闪现的身影远比其在学术科研领域做出的成绩更让人瞩目。
它不但是自己的上市公司--“天大天财”的第一股东,还是“大商股份”和“新钢钒”的大股东之一。
仅仅三年,其自持资金就超过了财政划拨。
校长单平从此不再自带博士生,专心应对每年4000 多万元的盈利如何花的问题。2006 年11月,副校长杭建民挪用1 亿元资金炒股票,造成“天大”损失3758.83 万元。相关方面指出,尽管单平并非操盘者,但显然他对这笔巨款的动用是点过头的。
“占领天涯,轰动全国” 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个人信息卖给银行,一万多名学生“被办信用卡”,这只是前奏。就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宣传部长强建周就此事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更具戏剧性的事发生了。
2008 年12 月,一小段音频在几小时内走红网络,录音中,强建周反问:“我们为啥要向银行保密?银行是个信用单位。”他宣称“要占领天涯,占领所有的信息渠道”,并叫门卫把女记者扣下来,因为“我今天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
乘检阅车检阅学生 英姿飒爽的方队、刚劲有力的军体操表演、首长颁奖、领导讲话……这一切与人们平时见到的军训闭幕仪式并无太大区别。
山东科技大学2007 年新生军训的特别之处在于,在阅兵仪式上该校校长王春秋由负责军训的当地野战军某部政委的陪同,乘着牌号为“阅兵-001”的越野车,面带微笑,戴着白手套,挥手检阅。整个过程如同国庆阅兵的翻版。
面对“乘车检阅的必要性和恰当性”的质疑,该校方称“这在我国高校相当普遍,从中国人民大学到一些民办大学,乘车检阅都很常见”.

涉嫌买榜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近20 家机构,以不同的指标体系对大学进行评价与排名,产生的大学排行榜约有100 个。
成都理工大学被爆出曾于2004 年和2006 年先后两次邀请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来校作讲座,随后两次给武书连汇款数万元。此后,该校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从2004 年的第116 名上升至2007 年的第92名,而在2007 年,我国的“985”和“211”高校一共有113 所。
由于数额在校长职权可支配的范围内,且无证据表明相关领导从中牟利,因此,纪委也未深究。
开网店抵学分 在校园里开发出2600 平方米的“创业园”,运货的卡车川流不息,学生宿舍和楼道里堆的不是书,而是货物,黑板上写着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价格。
不分年级,不分专业,从进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天起,副院长贾少华便鼓励学生开网店。
学生逃课,他视而不见;学生“挂科”,他想出“学分替代制度”,网店的一个钻石抵两个学分。如今,整个学院有2000 多人在淘宝开网店,学生在学校的“地位”由他所开店铺的级别决定。让学生都以“老板”身份毕业,是这所学校和校长的目标。
巨额受贿 1990 年代中国推行教育市场化,大学迅速扩张,各地大兴土木扩建校舍、发展新校区,建大学城成为潮流,大学不再是“清水衙门”.往往一座大楼建起来,便有一“窝”官员倒下去,基建已成为大学腐败案最多发的领域。
陕西近三年查处80 多宗大学腐败案,倒下7 名厅级校官;湖北也已有6 所大学的主管官员因腐败落马。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惊动内地教育界。


欧美的大学城多是自然形成的,而中国的大学城则是统一规划的。新校园硬件超前但学风稀疏,我们的大学看起来更像是经济实体而不是教育机构,教育也从全民权利转化为昂贵的商品。
商业之“城” 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是最先投入商业怀抱的中国大学城,在首期规划1 万多亩用地中,高尔夫球场占地6640 亩,别墅、度假村、夜总会样样俱全。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大学城、山东日照大学城和重庆大学城。商业和教育的融合在中国大学城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还有后来者继往开来,乐此不疲。
昂贵之“城” 大学城项目的遍地开花和中国高校的大肆扩招息息相关,一面是高校规模的激增,一面是相形见绌的校园容纳力。大学城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仅利息就是难以承受之重,但教育产业化之下,一切皆有解决之道--校本部的土地置换,学生学费的年年上升。中国高校纷纷借大学城东风,或杀入房地产市场,或迈进市场经济领域,学校不经意间就能从教育机构变身为经济实体,教育也从全民权利转化为昂贵的商品。
冒进之“城” 欧美大学城大多是在历史变迁中自然形成,而在中国,校园越来越大,教育却渐行渐远。高校扩招的副作用已经显现,随着大学生含金量的下降,高校扩张的步伐已经减缓,那些耸立的大学城很可能面临校舍闲置的危机。不过,这可能又是一个商业开发的契机。
寂寞之“城” 中国大学城的数量超过70 座,无一例外地位于城市边缘,自成一体。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新造镇,常驻人口超过30 万,规模和中小城市看齐;郑州则成为被大学城包围的城市,4 个大学城整齐地排列在东南西北四角,容纳近40 万学生。“校内是文化,校外是荒芜”.
边赚钱边上课 边看大盘边上课,学炒股还能挣学分--2010 年,北京科技大学和其他18 所高校联合开设的“中国股票市场”专业课受到追捧,240 个名额瞬间满员。中国大学的创造力从来被质疑,但各种层出不穷的非主流专业课可以为此正名。炒股课程至少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转变,学生是客户,老师是操盘手,而课堂随时可以变成证交所。
欠费的大学 从2007 年起,吉林大学便面临负债30 亿的困窘局面。我国高校的贷款总额超过2000 亿元人民币,部分高校已经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大学不断扩招,校方认为招收更多新生意味着更多的学费,这些收入可用来支付贷款。但事实说明,这些计划已明显失效。
在安徽,有50 所学校共负债12 亿美元,有的学校学费收入一半用于偿还债务。
中外合作办学的危险 2005 年,山东日照大学的中外办学项目搁浅,数十名学生到加拿大后发现就读的是社区语言学校,而非正规大学;2009年年底,武汉大学曝光三起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诈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全球化的象征,但从诞生之日起便和骗局紧密挂钩,在送给学生和家长的项目书上,“出国交流”被等同于“出国留学”,海外的私人教育机构被巧妙地模糊为“著名学府”.
计划经济式的大学合并 中国的高校合并潮由来已久,但成功者少之又少。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的案例至今仍是中国高校合并史上有名的反面教材,传承已久的学校品牌、校园文化乃至专业特色在一次合并之后荡然无存。就如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鲜有成功案例一样,高校合并也无法帮中国建立起“世界一流大学”.
孱弱的民办大学 民办大学和职业高校可能是中国考生最不愿填报志愿的两类院校,无论北京、上海或是广州的民办大学,年年招生时都要降低分数录取线才能勉强招够。仅有20余年历史的中国民办大学也先天不足,师资和硬件条件都和公立大学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即便教学质量饱受诟病,民办大学在收费上并不谦虚,目前广州地区的民办大学每年学费在1.8 万至2 万元之间,而公立院校的学费一般在6000 元至9000 元上下。


可怕的评估体系
在评估方面,中国大学有一套自成一体、绝不和国际接轨的系统。只要掌握了窍门,专科学校可以成为211 工程的受益者,三流学者可以评为一级教授,投机取巧者可以混到博士毕业。

为本科教学评估撒谎 从2003年开始,中国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伪造试卷、毕业论文、座谈笔记等为的是迎接一个叫做本科教学评估的活动。
在评估期间,北京某师范大学每棵树下派一个学生,负责将树上掉下的每片叶子都捡起来。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真实的教学是个很复杂生动的体系,很难用一个标准划一的框框把它框住。”但是涉及领导的仕途和面子,高校的财政拨款、业内名声,以及若干专家的灰色收入,所有人都非常配合地完成了这出“皇帝的新装”.
211 工程学校才有经费 211 工程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北大、清华未成为世界名校,拿了钱的地方院校也无甚大作为,倒是造就了中国大学高校盲目的合并热潮。“211 工程”更像是个荣誉称号,让人们有个模糊而天真的认识:大概国家砸大钱的大学该是好大学。广东省的人大代表在审议2010 年教育厅的预算时发现,华南师范大学和五邑大学的在校生人数接近,华南师大的预算开支是9.71 亿,而五邑大学仅为0.17亿元。因为前者是211 工程的名校。有侧重的扶持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教育公正在大学阶段被再度漠视了。
博士率100% 某大学规定1958 年之后出生的教师必须有博士学位,因为学校在2017 年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1958 年之前出生的都退休了,教师的博士率可以达到100%,然后就能“世界一流”了。这是大学“博士情结”的荒诞表现。另外,作为指导博士的老师,博导在社会影响或者学术地位方面明显高于教授。

但是博导学问真的是在教授之上吗?女儿钱瑗是博导,父亲钱锺书是教授,但是并不意味着钱锺书的学问就在钱瑗之下。
学术行政化 将部属高校教师分为13 级,并与收入挂钩。在评选瓣准中,资历、头衔、工龄占了最大的比重,于是教授评级就变成了论资排辈,往往最终的结果是谁的官大就代表学问大。在学术面前,本来就有一个发言权的潜规则。院士、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博导、教授由高到底,再将教授分为三六九等,让学术行政化更加无微不至。
一切以SCI 为标准 2009 年,井冈山大学在SCI 收录的杂志“Acta CrystallographicaSection E” 发表的70 篇文章被爆出有造假行为,被一次性撤销。高校通过统计SCI 论文数量评定职称,学校管理层通过统计SCI 论文来“抓科研”,彰显自己的工作业绩,才会出现有人仅用几十字的会议摘要在SCI 收录杂志刊登,并获得职称提升的怪现象。
科研评奖领导为上 科研申请表中的职称、职务等,都是科研评奖的重要参照系,行政人员和“学术寡头”往往垄断了评奖的结果。而许多学术文章中诡异的第二作者,多数是学术权威或者是领导。
北京大学马大龙教授曾听某省的一位专家抱怨,2003 年至2005年,该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占61.16%.200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全部11 项非集体奖励的第一获奖者,只有一位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不懂学问的人评教学 大学老师该怎样上课?贵州大学听课评价指标是: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衣着整洁,教态好;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大学教育按高中标准评定。郑州大学听课制度更强调了“各级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作为行政人员,他们如何评价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质疑板书是否清晰,还是讲课的生动活泼性?还有学生打分,那些不点名、不让学生挂科的老师难道就是好老师?





阅读 5660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兵子驼

没有钱的人,读不起大学啊...........

1114年前

兵子驼

大学,现在也要好多钱一期啊..........

614年前

三十度仰望

大学,大学,大人之学,可怕啊!

714年前

刘姣美

把校园当作名利场、把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把招生当作牟利工具……

714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