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宣风雪霁

宣风雪霁

黄三畅 2007-09-30 11:47

“宣风雪霁”是旧时武冈十景之一。“宣风”是宣风楼,建在一座叫济川门、俗称老南门的城门上。始建于宋代。南宋理宗赵昀为防御使游武冈时,曾手书“宣风雪霁”四大字于楼额;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甚多。

偌大的武冈,人文、自然景观那么多,而“宣风雪霁”能跻身十景,这道理究竟在哪里呢?

我揣测起当年赵昀在有一次“雪霁”之后登上宣风楼的所见所感。

在冰雪覆盖的大地,远处的景物看上去是拉近了的。宣风楼南面那横空出世的云山,北面那崚嶒嵯峨的同保上,还有东边排列如屏的南山,西边连绵起伏的雪峰山,因为有一个太阳照着,全是白皑皑又亮闪闪的。那白,是银辉被金光衬托掩映的白;那亮,是金光和银辉水乳交融的亮。寒光中蕴暖流,朔风里藏煦意。四围既雄峻挺拔而又玲珑剔透,平素那种因山间沟壑中隐着阴霾而使人生出的无名担忧已然抹掉,只觉得觉得乾坤朗朗,天地和洽。人处其间,怎不舒心惬意?

四围雪屏环绕的田野里,则隐约可见有农人活动,也许在拾野粪,也许在扶被雪压倒的庄稼。那应是白色锦缎上的活动的画。创作这活动的画的人,真是大手笔呢。瞧吧,画幅上那浓浓的一笔,在玉色的世界里显得深蓝鲜亮有如翡翠,那就是蜿蜒的资江。那深蓝鲜亮里又点了几张白帆,那是画船家在“雪霁”后行船了。画幅上更多的船则没有帆,却隐约可见有人在撒网,似乎还听得见渔歌互答。——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巨画,名字可叫“雪后乐业”。

当然,值得欣赏的更有眼皮底下。眼皮底下是鳞次栉比的民居。那些民居,应基本是一样高矮,富户的高楼大概也高不到哪里去。但见屋瓦皆为人字形,一律的银光闪烁。而家家户户的烟囱上飘出的袅袅的蓝色炊烟,更显出一种平和与安宁。穿过宣风楼底下的城门洞的大街上呢,人定然比下雪天多了很多。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挑担推车背包的、什么也不拿把手拢在袖子里掖在衣襟里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因为“雪霁”了,人的心情也变得愉快了,认识的,腾不开手就亲亲热热地打招呼,而拢在袖子里的手则会抬一抬,掖在衣襟里的手也可能抽出来抱拳致意。不认识的,则可能互相点点头。因为心情好,人也就变得大方,买卖双方就都会互相礼让,讨价还价的声音就会小;打架斗殴的现象定然大幅度减少了。而离宣风楼一箭之地的渠水两岸的码头边,则有少妇老妪在洗衣,棒槌声啪啪啪啪,此起彼伏,互相应和。那“雪霁”后的渠水在阳光下蒸腾着淡淡的雾缕,又有红衣少妇相映衬,就觉得满城皆氤氲着一种温馨了。真正是一派谐和,一片升平啊。

赵昀那时还不是“理宗”皇帝,还只是游击使,但作为宋皇室成员,他肯定是希望偏安江南的赵家皇朝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在宣风楼上看到的景象,应是与自己的心意相符的,于是定然会吆喝手下的人“拿文房四宝来”,然后在侍婢捧着的火炉里暖一暖手,略一思索,然后铁笔银钩,“宣风雪霁”一气呵成,或许还是徽宗赵佶的“瘦金体”。然后“宣风雪霁”就复制到了楼额上。

于是余有叹焉。若设赵昀在宣风楼上看到的只是“雪霁”的自然之景,而不关注芸芸众生的活动,体味不出谐和升平的景象,他大概不会有“题额”“宣风雪霁”的雅兴的。自然,“宣风雪霁”何以是旧时武冈十景之一,我也找到了答案。

阅读 8516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