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与鲁之洛先生素不相识,却神交已久。一月前,武冈作家钟连城老师告诉我他老人家在长沙的电话。打过去,请教了他几个问题,他都一一作了回复,并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原计划春节一过,我就会赴长沙拜访的,无奈,今日突闻黄三畅老师发布的噩耗,鲁之洛先生已离我们远去。再拨打他老人家的电话,却已杳无回音。呜呼,哀哉!!!吾与先生的约会遥遥无期。
先生原名刘伦至,1935年出生于湖南武冈,现头堂乡托坪村。1949年,十四岁的他在武冈洞庭中学读初三,就用本名刘伦至在《武冈民报》上发表他的处女作诗歌作品《钟声》。当年毕业后入伍,他被调入军分区政治部机关工作,为他立志成为作家的梦想创造了条件。
在部队的良好文化氛围中,他如鱼得水,活跃在邵阳和湖南省军区的报纸、杂志上。第一篇小说《连长的扁担》,发在中南军区的《战士报》上,短篇小说《水退之后》,受到当时省文联关注,被作为重点对象培养。《眼光放远啦》、《破浪前进》、《翻身枪》等相继出刊,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文学之路越走越远。
先生退伍后曾在武冈二中从教多年,先后任《武冈报》记者、邵阳文化馆干部、邵阳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新花》杂志主编、邵阳市政协委员、常委,湖南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理事。
他的创作全在繁忙工作中的业余所得,至今有60余年创作史。晚年创作达到高潮,他老年勃发,创造了中国文坛“鲁之洛现象”之传奇。
2002年初,6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南宋痛史》问世,该小说借史警世,题材令人警醒、立场鲜明、文笔老到、史料翔实,引起文学、历史学界强烈反响。
2003年元月、抒情散文集《心中升起一片彩霞》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年9月,游记《走近多伦多》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6年8月,长篇散文《小城旧韵》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又隆重推出。
《小城旧韵》15万余字,是先生自认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文学高峰之一。它生动详实记录了武冈古城曾有或现存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先生寓情于景,深沉表达了对故乡深厚文化底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堪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媲美。
今天,先生享年82岁,他的文学创作已近800万字,堪称著作等身。
先生的《小城旧韵》原名《古城旧韵》,2010版的《武冈新韵》中就有她的节选,愚因读了先生的文章而对故乡小城武冈刮目相看,从而产生了挖掘深度都梁、内涵武冈的想法。这也是我想采访他老人家的原因。谁料老人家提前驾鹤西去,甚为遗憾!
年前,笔者慕名前往武冈市图书馆,特别向馆长央求,参观了先生于两年前捐赠的“鲁之洛书屋”。总算与先生的灵魂有了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
以上两图为先生捐赠的“鲁之洛书屋”,里面除了陈列有先生的著作,大部分为先生读过的各种书籍,还有先生的手稿和部分遗物。置身其中,不用去翻阅,都能感受到一个文化人的强烈气场。这种气场不仅足以让人敬仰,更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出于对先生的敬佩,傍晚,出了图书馆,身不由己径直奔先生的出生地而去,我想去寻找先生的少年生活轨迹。
沿迎春路向东,至职业技术学校后,有一条村道直达先生祖屋所在地:托坪村。托坪村位于武冈古城东北约10里,进入村口,稍年长的人都认得先生,因此找他的祖屋也算轻而易举。
(上图山脚中间的瓦房为先生的祖居)
(图中开着门的一间为先生住过的厢房)
先生的祖屋为四合院,因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败,早已空置。据邻居介绍,先生一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全部迁出,少有回乡。这些老房子也任由邻居存放些柴火杂物。
村里与先生同年的老人不多了,先生少年读书的点滴也无从知晓。院内唯有一颗枯萎了的桃树,也许曾聆听过先生的朗朗读书声。
碧水流不尽,青山依旧在,先生虽然身在他乡,他的思想和灵魂一直眷念着这一方生他养他的土地。
(空置的四合院正房)
先生一生率真、硬气、偏激,他心执写作真谛,坚守文学家园,视名利如粪土,寄情于千古文章、畅饮于天地之间。他传承了湖湘文化之灵秀,倾一生才情于笔端。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不愧为我武冈一代骄子,吾辈当郑重悼念,并继承其遗志继续前行。
惟愿他老人家一路好走,早登仙界。
作者:水云生,部分图片来源武冈摄影家协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