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荆州鱼糕香喷喷

荆州鱼糕香喷喷

湘武小编 2024-10-18 12:38

来一趟湖北不容易,大学同桌许君婚后第二天就热情邀请我和女友游玩荆州。女友是典型的吃货,对景区景点兴趣不大,只想品尝当地的美食佳肴。

提起鱼糕,荆州人都不陌生,宴请宾客,荆州鱼糕是必备菜肴。荆糕,作为荆州八大名肴之一,历史源远流长。

荆州区所辖的郢城系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都城,是驰名的鱼米之乡,世袭传承的佳肴美点不少,“鱼糕”便是其中之一,制作主料为青鱼及肥膘肉,制作工艺细腻,味道香润鲜美,被赞为:“品鱼不见鱼,香润嫩爽口”。这一民间菜肴的传统做法和传承情况进行整理,如今,这道荆州名菜也进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关于荆州鱼糕与荆州的渊源,有两种传说最具代表性。

一种传说是鱼糕为舜帝妃子女英所创。据传,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过江南荆州一带时,娥皇困顿成疾,喉咙肿痛,只想吃鱼,却怕鱼刺。于是,女英在当地渔民的指导下,为娥皇将鱼制成鱼糕,娥皇吃了以后,身体很快康复,舜帝知道以后,大加赞赏。鱼糕从此在荆州一带广为流传,也被称为“湘妃糕”。

另一种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纪南城有一个卖鱼的小贩,有一天,卖鱼的小贩当天没将鱼卖完,到了下午,眼看着鱼要变坏了,扔掉很可惜,便将这些鱼的鱼刺剔掉,把鱼肉剁碎,加入淀粉,蒸成了鱼糕。蒸好后,小贩打开蒸笼盖,鱼糕的香气浓烈。正好此时,楚庄王到纪南城外出游,经过这里,楚庄王闻到了鱼糕的香味,就寻着味道到了小贩家。楚庄王吃了鱼糕后非常喜爱,就把小贩带进了宫中,专门为他做鱼糕。后来,鱼糕还被引为楚宫筵头道菜肴。

荆州鱼糕又被称为“头子”,是荆州传统菜肴。不论是达贵官人,还是民间百姓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都须以烹制鱼糕做席,因而形成“无糕不成席”的传统。

近百年来,荆州鱼糕主要分布在荆州周边县市一带,包括邻近的沙市区、潜江、仙桃、荆门、枝江、襄樊、常德等市县,后由于厨艺师的流动,这一名菜逐渐传入江浙、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

荆州鱼糕制作工艺细腻,选料上等,配料适度。成形的鱼糕晶莹洁白、软嫩香鲜,有韧性、对折不断。目前,虽然鱼糕的制作已流传至周边邻县市大小餐馆及民间的筵席中,但制作工艺早已改弦易辙,面目全非,与地道的传统的“荆州鱼糕”质地相差甚远。

实际上,荆州鱼糕制作工艺独特,历史悠久,技法细腻,其主要原料为青鱼及肥膘肉加配料制作而成。利用案板、砧板、菜刀、淘米筛、盆钵等容器,纱布、蒸笼等器具制成。

在传统做法中,其主要的制作工艺为:将青鱼宰杀洗净,从背部剖开,剔去骨和胸刺从尾部下刀,推去鱼皮,从两片鱼肉上片取白鱼肉(带血的少部分要剔去),用刀排剁成茸,将肥膘肉细切如丁。将鱼茸放入盆内,取蛋清用筷子打散加入鱼茸中搅拌呈粥状。再加入葱白沫、淀粉搅拌,后放入精盐、味精、胡椒粉搅拌至鱼茸粘稠上劲,再放入肥膘肉丁,一起搅拌成鱼糊茸。

然后,将蒸笼铺上纱布,倒入鱼茸糊,用刀擀平,盖上笼盖,用旺火沸水蒸30分钟,揭开锅盖后用干净纱布撮干鱼糕表面水气,再将蛋黄调匀,平抹在鱼糕表面,盖上笼盖,继续蒸5分钟,取下蒸锅冷后翻倒在案板上,用刀顺长改切成6cm宽4cm厚的鱼糕坯,即可加工成各式鱼糕菜肴。

传统做法要将鱼肉和肥膘肉分开来切;并且分开来处理后,再合在一起搅拌后上笼蒸。这样一来,蒸出来的鱼糕里面嵌的肥肉粒颗颗剔透,形成荆州鱼糕“洁白晶莹”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鱼糕作为当时举行的“头鱼宴”的名菜之一。南宋末年,鱼糕在荆州广为流传,权贵宴请宾客,都把鱼糕作为宴席主菜。直至清末,鱼糕仍出现在宫廷筵席中。据传乾隆过荆州尝过鱼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末代皇帝之弟爱新觉罗·溥杰访荆州品过鱼糕后,欣然挥毫“辽沈无双味”加以称赞。1968年出版的《湖北菜谱》中,“鱼糕丸子”就在其中。

追溯鱼糕落户民间的时段为清朝末年。据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当时的御厨箫代也逃难出京,逐渐游移到了荆州,遇到了荆州城的满人关焕海、关全福两兄弟。当时,关家兄弟在东门附近办了个小馆子,取名“聚珍馆”,以卖小吃为主。关家兄弟认识箫代后,就合资开办饭馆,取名为“聚珍园”,因着箫代的宫廷菜手艺,“聚珍园”声名鹊起,像鱼糕、八宝饭、千张肉等都成为该饭馆的传统名肴,一直延传至今。(彭学煜)




阅读 20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