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1876年)版《武冈州志》载:城南五里七,早突如中,虚莫测,涨静混混(同“滚滚”),冬暖夏寒。相传源通广西、有龙藏焉。每旱,取水置法坛中便雨。井旁通一竇(dou)衍,流灌田千余亩,竇口宽平,近可一亩若池,藻芷交翠,小石芦蓉杂出水面。明宗室禋黎临流辟一园,植松竹梧梅、构亭于上。扁曰“清音”。游观络绎不绝,后属乡宦潘应星主焉。
(图一:武冈州志上的龙井)
过水南桥右转入武威路,往半山方向百余米,有一条硬化村道直达水平村,一路打听,竟无人听说过武冈龙井的名字,唯有龙王庙后的龙皇泉,众人皆知,因有一条宽约5尺的水渠从村中穿过的缘故吧,这渠的源头就是龙皇泉。
为什么先人称之为龙井,而后人称龙皇泉呢?
原来康熙字典中,穴地出水曰井。而后现代汉语词典中,穴地出水曰泉,人工挖掘以周围渗透的地下水为源的曰井,于泉边修筑的水池也曰井。这就是360年前、州志上为什么称泉为井的缘故了。
弄清楚了这一点,出现在眼前的龙皇泉景象,就可以确认:州志记载的龙井即为现在人们口口相传的龙皇泉没错。
听村里人说,泉因其上的龙王庙而得名,其实不然,按逻辑应该是先有龙泉之名,人们因祭祀龙王求雨的需要而建庙,才会有庙因泉而名。
但是人们又为什么称龙皇泉,不称龙王泉了?约为州志记载的明宗室王子朱楩后裔朱禋黎在此辟园建亭的缘故吧!
据1936年02期《船山学报》罗正钧文介绍:朱王朱禋黎号绍南。藩支定灼曾孙也。少补州学弟子员,能诗书法宗二王。武冈碑碣多出其手。性耽禅悦。建一庵终日坐其中。有不滓轩诗草与州入刘春莱齐名。郑亲王之取宝庆也。隆回未坿禋黎依之。以遥应滇黔之师桂王没、禋黎以郡王册宝卒于隆回。
但现在的史籍资料中关于他的记载甚少。 也许后人对他一心向禅,专心诗书的认同,又为他的命运不济感到遗憾,而将龙王泉改为龙皇泉,算是对他皇室血统的一种纪念吧! 他修建的清音亭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哪个位置,已然无从寻觅,也许宋代陈洵直这首诗《清音亭》早在他之前告诉我们世道无常,富贵在天:
水石何曾有古今,如丝如竹度高深。自疑扁榜通尘听,百代潺潺无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