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武冈龙井出龙泉,龙王庙前葬龙穴

武冈龙井出龙泉,龙王庙前葬龙穴

水云生 2017-01-12 19:07 5

武冈龙井出龙泉,龙王庙前葬龙穴



城南五里水平村 源远流长龙皇泉

清光绪(1876年)版《武冈州志》载:城南五里七,早突如中,虚莫测,涨静混混(同“滚滚”),冬暖夏寒。相传源通广西、有龙藏焉。每旱,取水置法坛中便雨。井旁通一竇(dou)衍,流灌田千余亩,竇口宽平,近可一亩若池,藻芷交翠,小石芦蓉杂出水面。明宗室禋黎临流辟一园,植松竹梧梅、构亭于上。扁曰“清音”。游观络绎不绝,后属乡宦潘应星主焉。

   

(图一:武冈州志上的龙井)

过水南桥右转入武威路,往半山方向百余米,有一条硬化村道直达水平村,一路打听,竟无人听说过武冈龙井的名字,唯有龙王庙后的龙皇泉,众人皆知,因有一条宽约5尺的水渠从村中穿过的缘故吧,这渠的源头就是龙皇泉。

为什么先人称之为龙井,而后人称龙皇泉呢?

原来康熙字典中,穴地出水曰井。而后现代汉语词典中,穴地出水曰泉,人工挖掘以周围渗透的地下水为源的曰井,于泉边修筑的水池也曰井。这就是360年前、州志上为什么称泉为井的缘故了。 

弄清楚了这一点,出现在眼前的龙皇泉景象,就可以确认:州志记载的龙井即为现在人们口口相传的龙皇泉没错。   

听村里人说,泉因其上的龙王庙而得名,其实不然,按逻辑应该是先有龙泉之名,人们因祭祀龙王求雨的需要而建庙,才会有庙因泉而名。  

但是人们又为什么称龙皇泉,不称龙王泉了?约为州志记载的明宗室王子朱楩后裔朱禋黎在此辟园建亭的缘故吧!    

据1936年02期《船山学报》罗正钧文介绍:朱王朱禋黎号绍南。藩支定灼曾孙也。少补州学弟子员,能诗书法宗二王。武冈碑碣多出其手。性耽禅悦。建一庵终日坐其中。有不滓轩诗草与州入刘春莱齐名。郑亲王之取宝庆也。隆回未坿禋黎依之。以遥应滇黔之师桂王没、禋黎以郡王册宝卒于隆回。

但现在的史籍资料中关于他的记载甚少。 也许后人对他一心向禅,专心诗书的认同,又为他的命运不济感到遗憾,而将龙王泉改为龙皇泉,算是对他皇室血统的一种纪念吧! 他修建的清音亭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哪个位置,已然无从寻觅,也许宋代陈洵直这首诗《清音亭》早在他之前告诉我们世道无常,富贵在天:   

水石何曾有古今,如丝如竹度高深。自疑扁榜通尘听,百代潺潺无赏音。 

(图二:水平村位于武冈城南5里有余,从卫星地图上看位置和距离都差不多)

(图三:龙王泉地势卫星图)

(图四:龙皇泉出水口)

(图五:龙皇泉出口前的鱼苗场)

图三中龙王庙遗址二,在文革中被改为现为水平中学校址,此校已停办多年,场地荒废中。其大门直出数十米的路旁,有一与众不同的坟墓---张桂林父母坟。

此墓的与众不同有三,一是位置独特:地势高,视野开阔,位于龙皇泉的右上方,与龙泉的出水口垂直距离约十余米。二是双母合葬。三是两坟之间设一石鼎。为了进一步了解此墓与龙皇泉的关系,经村民指引,我敲开了墓主人张桂林老人家的大门。

80多岁的张桂林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常在龙皇泉玩耍,从洞口进去,内有广洞,洞内有塘,此水即从塘中央翻滚而出。乃传说中的龙王藏身之处是也。 

此水来的远,暴雨不涨,四季清澈,口味甘甜,通常有十架水车的出水量。民国期间端午,一村民起早打水,发现一截断桨,上书四川字样,顿成美谈,大家纷纷猜测,奔走相告。

1995年,武冈奥华啤酒老板有缘来到此处,顿为龙皇泉吸引,决定在此泉上方修建啤酒厂。至今生意兴隆,享誉全国。图四中的砖墙内即为啤酒厂的抽水机房。

至于朱王禋黎在此筑园建亭修禅一事,他没有听前人讲过,他所知道的龙王庙是修过三次的。图三中龙王庙遗址一为龙王泉四周的最高处,名月光岭,很可能就是朱王的清音亭遗址。

最后谈到他家祖坟,这坟是因征地迁来的。他父亲系方圆数十里有名道士,他自己也接了父亲的班。现在老了,不再外出给人做法事。他先母死后继母,因自家没有更好的墓地,凑巧便葬在了这里,又因此地面积有限,就将二母同葬一穴。此地为龙王的地盘,恐有怪罪祸及子孙,便设一鼎于两穴之间,一则提醒后代祭奠祖宗时先祭龙王,二则彰显张道人龙穴重地,警醒牛鬼蛇神莫入。

(图六:张桂林父母坟)

(图七:张桂林老人所说的第三座龙王庙,建于90年代,后经多次修缮)

(图八:现在的龙王庙牌匾)

告别张桂林老人,返回离龙皇泉约300米,竟发现村道边还有一座云龙寺。不禁步入院内,与住持心正居士攀谈起来,老人系城步人,她现年69岁,已出家24年,于2005年来此。慈祥的老人给我介绍了此寺的发展史。

云龙寺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原名颜家园,系夏氏家族的庄院。咸丰年间,夏氏多人高中为官,家眷信佛志诚,特将庄园改为夏氏家族诵经堂,并塑以佛像,以颜家庵之称。

1927年大革命受挫,土豪劣绅还乡,当时农协成员和革命同志到处躲藏。为保护同志,夏代绍、夏代绅将县女界联合会共产党员寗铎华藏于颜家庵削发为尼。自此有了尼僧则香火旺盛,于是民国38年孟春,重建寺院,取云山云雾缠绕之龙意、名云龙寺。

土改时,寺院归生产队所有,一部分做了仓库。81年分田后,85年由夏志武等人购去办了酒曲厂,不久酒曲厂倒闭。夏志武、李正元看到中央提倡恢复名胜古迹,就将寺院赠予佛教协会。

1999年至2002年,感恩、都梁两香队发心重建成现在的正规、合法佛教活动场所。

(图九:云龙寺,蹲在地上打电话的老人就是住持心正师傅)

走出水平村,已是黄昏。一边走,一边琢磨这水平村村名的由来,虽然当地村民大多解释不清楚,但我想一定与这龙井(龙皇泉)有关。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水则粮丰,粮丰民自安,民安则天下太平。

1992年出版的《都梁文抄今编》收录了已故武冈著名作家、出版社编审龙世辉先生的文章《幸福苦涩的回忆》。该文写于90年代末,文中曰:武冈还有一个貌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先生小时候(大约是1930年-1940年年间)的印象是这样的:我家住在南门外,背靠资水,屋前数百步有一条小溪。春天里溪流两岸稀疏的桃花盛开,还夹杂着雪白的李花。当时,先生的父亲正叫他背诵《桃花源记》。他也来了个“复前行,欲穷其林”,走了两三里地,果然“林尽水源”,原来源头是个很大的岩洞,岩洞上方是古松,还有一座已经破旧的龙王庙。

先生成文之时已近花甲,身在异乡,离开武冈四十年。他说人越老越思恋故乡的景和人。在他笔下,也流露出想在龙皇泉沿溪重培桃林,修复或重建龙王庙的想法。他要在庙前移植几棵大松树,再从洞口修一条小甬道,甬道连接着一个新设计的小村庄,村子里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耕作期间......”好一幅当今“桃花源”的图画啊!   

恰巧在网上又寻得美文《最美家乡水》一篇,写的就是此龙皇泉。作者寒梅为80年代生人,系龙皇泉边上长大的姑娘,虽已为人之妇、为人之母,但在她的文字中,似乎未曾离开过生她养她的水平村龙皇泉。她通过细致深沉的描述、赋予了龙王泉以优良品德。龙皇泉让她懂得生命就是一场源源不断的奉献,无所谓因果得失;人生也只要酣畅淋漓的奔流向前,不愠不怒,只要尽心尽责,又何必计较是否回报,吃亏与否!心存感恩,心存知足,人生处处都是鸟语花香!

这也正是图八中龙王庙牌匾“神泉通四海,龙愿养万民”的意思啊!龙乃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龙王庙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表达内心愿望的场所。不管龙王泉的命名也好,龙王庙的建设也好,都是历代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智慧的结晶。尽管风云变幻、世事沉浮,龙文化的传承却是如同这龙皇泉之水一样源远流长,永不枯竭。

今天的水平村啊,已然如龙先生描述的“桃花源”了,只是还差那几棵大松树和沿溪的桃林。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在古城武冈保护和开发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崭新的“桃花源”版水平村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或许,将水平村更名为桃花源村,也指日可待?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新武冈”

作者:水云生,部分图片来源武冈摄影家协会。

新武冈二维码_副本.jpg

长按二维码关注

阅读 2.3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言宋

书房有点乱,一时没找到全宋诗检索一书,还不能确定是否有其人并收有此诗。

327年前

言宋

检索四库,始知陈洵直是仁宗时人,但四库没查到其诗作。你这首诗见于何处?

257年前

作者回复:

老师好,百度很多。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5535.html

2017/1/16 19:37:31

言宋

这个地方,没去过,但小时候从沙子江(港)进城时的右手边,就能看到水平中学。

337年前

言宋

因360浏览器很难很好地上人网,当初就没有好好地看你这文章了。水云生先生,如能不停歇地这么写下去,是很有意义的。写作时,尽可能搜集史料,也听听当地人的说法,参考当今文士的作品,内容会更充实,个人的价值判断不宜过多。

217年前

作者回复:

谨记老师教诲,感激不尽!

2017/1/16 19:39:37

言宋

竇,其实就是窦,即洞的意思。

277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