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母性回归
(随感)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音乐欣赏课上,这亲切而深情的韵律再一次叩击我的心扉,在品味与和鸣中,凝重的我眼眶又潮热了。妈妈,在儿子心目中永远是神圣而伟大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讴歌妈妈的旋律,仿佛一条奇异的彩带,牵引着我回到被妈妈爱抚着的温馨岁月。妈妈那一个个甜蜜的吻,那一个个鼓励或赞赏的眼神,那一声声亲切的叮嘱,那一次次无私的呵护……像电影镜头一一在脑海里闪回,无不撩起我感恩戴德的情怀,激起我热泪盈眶。这歌儿常唱常新,妈妈健在唱起她,幸福感油然而生;妈妈故去唱起她,缅怀之情像淙淙的泉水悠长悠长……
歌声中,我泪眼婆娑地扫一眼台下的学生,希图领略一番师生同被母性感化的亮丽风景。然而,我的心顿时颤抖不已,只见台下一张张幼嫩的脸上写着冷漠,一双双稚气的眼睛里流露着茫然。“……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亲情的倾诉,对于他们而言,跟听别的音响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平时上副课一样,东张西望的,交头接耳的,玩把戏的,应有尽有。我很气愤,想把收录机关掉,狠狠地批评一通他们的冥顽不化,缺乏起码的亲情观念。可是,我忍住了,转而同情起他们来,并且为他们心疼得几乎要滴血……
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严重的母爱缺失症者。目前,农村有些年轻男女有点任性,将“爱情的结晶”——儿女当成“爱情的累赘”,美其名曰外出打工挣钱负担儿女生活、读书,其实为了省心,轻松,不负责任地把儿女交给父母或亲戚带养。仅就我们班而言,全班48人,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有28人,有一方不在身边的10人。这些同学中,有13人寄居在外公或其他亲戚家里。他们除了过年或暑假偶尔和爸爸妈妈团聚一段很短的时间,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母爱的真空带,难以感受到温馨家庭的氛围和骨肉情深的熏陶,亲情观念自然就淡漠了。有些小孩见到妈妈很生疏,不会叫,不想叫,不敢叫的情形多有发生。尤其可怜的是坐在最后排的孪生九龄童兄弟小富和小雄,妈妈生下他们才四十天,就跟着打工的爸爸去了南方,小兄弟俩就靠年近八十的外公外婆喂养。老人没有儿子,儿女也都外出打工,长年累月必须靠在责任田里不停地劳作,才能勉强解决温饱,无暇去多照顾两个外孙,只要不冻着、不饿着就万事大吉。缺乏关爱和管教的孩子成了人见人愁的问题儿童,成天像一对野猴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一味惹是生非闹翻天。有一次人家放炮仗他们去抢着玩,老大的一只小手被炸得皮开肉绽,白骨嶙峋。妈妈偶尔回家一趟,见他们顽皮的劲儿,老是看不顺眼,不是责骂就是打屁股。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妈妈越是嫌弃,放任自流,儿子越发心目中没有了亲情,变得自暴自弃。叫这样的孩子还怎么能把“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得动容呢?倒是有一段时间,乡下流行着这首歌的伤心版:“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下儿女不想带。看着别人叫妈妈,我泪水流下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就是“孝”字当先,靠着她,赖以维系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人伦道德宗法。到了今天,孝顺父母重新被有识之士振臂呼吁为社会公德重要内容之一,她同样是构筑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孝顺父母”其所以被推崇,就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刻骨铭心的。她的伟大光辉,是通过父母对儿女日日夜夜奶水精心的哺育、一饭一粥悉心的喂养、一针一线的缝补浆洗、点点滴滴的呕心沥血、时时刻刻的的牵肠挂肚、循循善诱的谆谆告诫绽放出来的。如果缺失了这些母性的沉甸甸的底蕴,只剩下名存实亡的母子(女)之间的道义关系,“孝顺”的教条是苍白无力的,没有强劲号召力的。
为了孩子,呼唤母性回归!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三丛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