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必须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必须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钟文晖 2009-04-26 21:51 6

我曾经听了一位意欲南下的老师一堂语文试讲课,那位老师讲授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可以肯定地说,那位老师的基本功还算可以,知识面也较广,然而,要说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教材教法的处理、驾驭教材的能力,我确实不敢恭维,甚至还真有点令人遗憾。

那位老师花费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讲所谓时代背景和“连横合纵”以及所谓“文选烂,秀才半”等知识,结果,教学计划不能如质如量的完成。时代背景讲那么多,却又偏偏丢下“西汉鸿文”这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未讲。“连横合纵”讲那么多,结果学生越听越糊涂,究竟什么是“连横”、什么是“合纵”,一问学生,学生只是摇头。其实,简单一句:“六国结盟联合对付秦国为‘合纵’,秦国设法逐个瓦解、击破六国为‘连横’”。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学生清楚明白。

讲解课文时,“据殽函之固”,学生已知“据”为“占据”,“固”为形容词,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即可知道“固”在此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遗憾的是那位老师在点拨启发学生时,竟一再点拨启发谈“居庙堂之高”的“高”和“处江湖之远”的“远”是形容词,是定语后置。结果,学生反而糊涂了。我认为,如果那位老师稍加点拨后,学生知道了“固”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教师再提出将“居庙堂之高”的“高”和“处江湖之远”的“远”的用法,同此处的“固”的用法进行对比记忆,则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下文的“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那位教师讲了“取”、“举”、“割”分别是夺取、攻取、割取之意,可恰恰“收”这一词的难点却忽略了。弄不好,学生会来一个举一反三,将“收”理解成“收取”,那意思和感情色彩就大不相同了,似乎是秦国在“收复失地”。这里,老师就应该点一下,这是排比句式,加强语气,“收”和前面的几个词意义相同,“收”乃“占据”之意。

第二天上课前,我一共花了2分钟时间将上述问题作了适当补充说明,学生茅塞顿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由此,我深刻感悟到: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而且要注重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因为教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永无止境的艺术。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点,真正做到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把握教材,把握学生。这正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一样,不仅要有足够力气,而且在搬运物体时要懂得利用杠杆原理和减少磨擦的道理,那样,就会“四两拨千斤”,既容易达到目的,收到预期效果,又省时又省力,事半功倍,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注重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的功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到家的,也不是老师随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课前的备课工作必须有一个构想准备,否则,想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也只会是不启不发、启而不发,甚至会闹出笑话来。曾经有一位地理老师给初中的小朋友上地理课,有一天,刚好学校买回新的较大一点的地球仪,他兴致勃勃地将大一点的新地球仪放在讲台上,刚好那节课校长坐到后面听课。那位老师于是就想信手拈来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入新课。老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多了一个什么东西啊”?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多了个校长”。那老师连忙说:“不对,校长是不是东西呢”?学生接着改口回答:“校长不是东西”。真是啼笑皆非,弄得校长也只好吃了哑巴亏。所以说,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一定要选好切入点设置提问,切不能用模糊语言模棱两可地提问。

2004年6月8日

阅读 7290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钟文晖

本人生性就不是当官的料,"做人要做大写的人"已谈及.跑到广东来以后被赶着鸭子上轿,抓进学校领导班子混了几年,没意思的.还是做自己该做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应说的,说自己想说的好.虽然自己没什么学术水平但还是尽量靠点滴水平吃饭好.这样不容易患胃溃疡哦!

1715年前

言宋

钟老师,应作主管教育的领导才对得起你的满腹才华!

2315年前

故乡的云

校长的听课,在先生的笔下成了一则幽默吧!

2315年前

钟文晖

那老师还真的是————呵呵

2015年前

言宋

老师讲《过秦论》的字词的意义,有水平。

1615年前

言宋

钟老师:那老师是故意那么弄的。

23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