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邮电员将2015年的第一张《武冈报》送到我手中时,既惊讶又兴奋。去年冬,湾头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戴修军说,订送一份《武冈报》给我,我以为是脱口随便说说,没想到言出必行。
因身体原因,近10年没给报(杂志)社发稿,屈指数来,22年没与《武冈报》见面,我清楚地记得,只有74个字的处女作“西洋乐器入农家”,刊发在92年7月29日的《武冈报》第二版 ,之后,相继刊发“龙溪乡发现耳内生耳的猪”、“呼吁湾头桥邮局给取款者开‘绿灯’”。当时,《武冈报》报社总编:肖柳校,一版编辑:关贤华,二版:项庆湘、夏建旻,三版:周家平,四版:杨立功。
去年6月,突想到写稿,致电问《武冈报》报社负责人,是否招通讯员,本人持有“文学芳草地通讯员证”、“惠州日报通讯员采访证”、“惠州文学沙龙会员证”,报社负责人回复:“昨天,湾头桥镇召开了一个会议……你到了镇政府,打电话给我”。采写会议报道的“官样文”,我还是头一次,之前,刊发的“豆腐干”新闻消息,都是我亲身经历的“第一手材料”。找到党委委员、副镇长戴修军,拿到戴副镇长早已准备好的会议材料后,立马回寒舍整理发稿,因多年没写东西,担心稿被编辑“枪毙”,没想到“第一炮打响”,刊在《武冈报》第二版之首,有了好的开端之后,湾头桥镇有重要会议,戴副镇长便电话告知我,随之,“官样文”相继见报。居住在农村小民的我,发后的稿件,是否被报社采纳,也不得知,每当发稿后的第三周,致电在卫生防预站上班的亲戚,他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查找《武冈报》上,是否有我成了铅字的小作。然后,有时间去镇政府找《武冈报》,有一次,在镇政府的几个办公室,都没找到我要找的《武冈报》,戴副镇长说,明年帮你订一份《武冈报》,就不要这样麻烦找报,当时,以为戴副镇长只是脱口随便说说,怎么会给一个平民百姓订报呢?
真没想到,邮电员给我送来一份《武冈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空余恨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