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洞庭,我永远的梦

洞庭,我永远的梦

周宜树 周宜地 2015-03-12 21:04 6

洞庭,我永远的梦

洞庭,我永远的梦

周宜树

1953年9月,我考入洞庭中学开始了初中学习;1956年又考入母校高中部,在风景优美的校园里度过了难忘的六年时光。

1953年,洞庭中学初中招生200人,分为4个班(初37-初40班),我被分在初39班。10月,洞庭中学更名为武冈第二中学,初39班改为武冈二中初9班。学校更名后,改建了校门,校门上的门牌由“洞庭中学”改成了“武冈二中”。

初中部设在校区的南边。从校门进去,走过几十米长的林荫道,左拐便是初中部操场,林荫道的左边是“二邓先生祠”。

那时,初中部校区基本保持了黄埔军校二分校的原貌,中间是操场,北端是“应钦楼”,应钦楼坐北朝南,校办公室就设在这里。操场南端有一排高大的樟树,两侧的大路外排列着十几栋平房。东边大路经过应钦楼东侧,往北有一条林荫道,通往中山堂所在地的高中部校区。后来,在这条路的东面建成了运动场,西面仍然是学生劳动实践的园地。

操场东边的六栋平房用作教室。每栋平房安排两个班,教室之间是班主任宿舍。平房是木结构的,屋顶盖有杉木树皮,是四十年代作为黄埔军校二分校的教室修建的。这排平房的东北角有一个四合院,是师生宿舍。初中部的这种布局,直到1959年我高中毕业时还是那样。

中山堂的前面,是高中部的教室。教室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每栋平房二间教室,两教室之间也是班主任宿舍。那时,和初中部一样,高中教师也是住校的,班主任老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

1958年,高中部建起了一栋两层教学楼,秋季开学时高三的四个班级(高14-高17班)搬进了这栋教学楼,我们高16班的教室是楼上西头的那一间。1986年回母校时,我和同班同学杨运煌在教学楼前还拍摄了一张合影照片。

高中部的学生,主要来自武冈、新宁、洞口、城步等几个县。学生住大宿舍,几十个人住在一间宿舍里,睡上下舗木板床,两个人共一个舖位。每天吃两餐,8人一桌,缽子饭。早自习由学生自己安排,在教室里,或是走廊上、中山堂前、八角亭旁,学生捧着书本,背诵语文,读俄语(当时学校开设俄语课),校园内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晚自习在教室里进行,却是非常寂静。那时没有电灯,四张课桌拼在一起,放一盏煤油灯。每天傍晚,分组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安好晚自习的课桌,擦拭好煤油灯罩。每天晚自习,班主任老师都要到教室巡视,或是在他的宿舍里,讲解学生问到的难题,听取班干部收集到的对任课老师的意见。

学校重视课堂教学。二中的教师大都学识丰富、有教学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老师把课讲得明白、清晰,学生也听得认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那时政治运动多,特别是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不少教师被蒙冤打成“右派分子”,但这些老师仍然认真地教学,从不懈怠。毕业50多年了,已记不得当年任课老师的姓名,但老师的形象和对我们的教导,却是那样清晰地记在脑海里。高中三年,我们班的班主任是湖南新化人,朴实得像一个老农民。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学习潜力、思想动态都很了解。高考填报志愿前,他对每个学生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当年我填报工科院校的志愿就是他提出的。

除课堂教学外,学生自办的壁报很有特色。在两栋平房中间过道的两边墙上,都是各个年级自办的壁报。结合各科教学进度,一般每周刊出一期。壁报的内容丰富,有学习难点的解答,有学生写的好文章、独特的解题方法,也有重要的时事新闻。办得有声有色,让人受益匪浅。

那时,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许多有益的课余活动。在初中学习《生物》课的那两年,我参加过兴趣小组,饲养兔子、栽西红柿、种马铃薯。二中的体育运动是全县有名的,每年在河道坪举办的运动会上,都会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

学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读初中时,每月一至二次星期天给附近农业生产合作社送肥料、除杂草,干力所能及的农活。上高中时,学生轮流到食堂帮厨。每月一次轮流到尖山或文坪等煤矿挑煤。此外,还参加过几次大的劳动,时间更长,如修筑武荆公路、到湾头桥公社支援“双抢”(收早稻、插晚稻)、参加“栗山园”露天煤矿挖煤会战、到米山铺农村搞“三面红旗”宣传。这些劳动与活动,少则十来天,多则一个月,全校师生都参加。我记忆最深的是挖煤会战,也许是学校看到我个子小,但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于是派我到县指挥部当通讯员。指挥部设在离工地2里多路的一座祠堂里。我负责刻钢板,油印战报,也写过一些“豆腐块”文章,傍晚再把战报、文件送到各个工地上。现在看来,当时的劳动时间是长了点,占用了不少学习时间。但是,对学生整体素质来说,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增长了实践知识,培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是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必然之举。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十年来,母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初中毕业生与大专院校合格新生。从母校走出来的毕业生,就像校园里那些高大的樟树一样,根深叶茂。

1986年春节前夕,武冈因严重缺电而筹建《武冈火电厂》,县政府邀请我回武冈,参加电厂选址及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恰遇杨运煌同学。那时他在长沙担任一份杂志的主编。离别27年后,我们同回母校,拜访了教导主任杨钺老师。感到惊喜的是,一见面尚未作自我介绍,杨老师竟叫出了我俩的名字。

1988年的春天,我到北京出差,见到了高中同班同学肖体焕。他是武冈邓家铺人,195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后调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工业组组长、理论部经济组组长。他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先后发表各种新闻文章和理论文章及杂文、散文、报告文学、科技史话等400余篇,编辑发表了理论文章数百篇。多篇文章为新华社发通稿,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报刊、书籍转载,有的被收入大学教科书。一些重要理论文章曾受到邓小平、胡耀邦、陈云、杨尚昆、李瑞环、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赞扬。那次老同学相见,我们谈到最多的是在二中上学时的情景。他深情地说,是二中老师为我夯实了汉语基础。

1997年8月,邵阳市编纂出版了《中国当代邵阳人物谱》(中国文史出版社),这是邵阳有史以来第一部专门的大型地方人物传略。全书收录了海内外1200余名邵阳籍人物的传略。我从书中作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从洞庭中学、武冈二中毕业,包括武冈、新宁、洞口、城步、隆回籍的,就有64人入选“人物谱”,其中武冈籍的有42人,我也有幸入选。从这一方面来看,武冈二中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人才,硕果累累。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读书学习,确实是人生难得的机遇。

 

阅读 1.4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言宋

周老师一门才俊。洞庭园丁勤树人,同学少年多不贱。

5910年前

兵子驼

楼主,你是最幸福的男人。我进不了二中的门。

5110年前

秋一

向前辈致敬!向二中祝福:愿她的明天更好!更美!!更强!!!

5510年前

作者回复:

我大哥没有注册人网,代为感谢你的关注!

2015/3/13 17:16:55

湘西古寨

向老师致敬!向二中致敬!!!

4710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关注!

2015/3/13 17:15:03

黄春燕

我也是武冈二中校友。为有老师这样的名人而自豪啊!

5610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关注!

2015/3/13 17:14:13

马鑫

文前的这张照片,有好些年头了,有岁月的斑驳和厚重的痕迹。就好比前辈这篇文章。即便现在,武冈二中也还是所很优秀的学校。前辈是武冈的名人,是武冈的骄傲。
这难道不是更好,更真实也更亲切的武冈历史吗?

5110年前

作者回复:

兄长没有注册人网,我代为感谢你的关注!

2015/3/13 17:13:35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