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风雨沧桑七十载

风雨沧桑七十载

东方秀 2013-04-10 14:42 15

           我的父母亲都是生于一九三零年,父亲是二月十八日,母亲是四月十八日,都是八十三岁高龄的老人了。但凡看八字的先生都是这么说的,同年夫妻不久长,即使能白头到老,也是磕磕绊绊一辈子。可是我的父母亲相沫以儒、和谐相处一辈子,从来就没有过磕磕绊绊。母亲十四岁那年,也就是一九四四年,正是日本鬼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烧行枪杀横行霸道的年代,我妈妈娘家紧挨武冈城边,但凡有待嫁的姑娘的人家,就赶紧给找个婆家送了回去,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妈妈也到了邓家做童养媳

     爷爷共有两兄弟。我的亲奶奶一辈子坐了十三次月子,总共才带大了大姑、伯父、小姑、我爹、满满、满姑六个。大爷爷和大奶奶没有生育,于是我的太婆(老爸的奶奶,家中的最高权威者)做主,把我爸和小姑过继给我的大爷爷,所以我爸一生下来就是在我大爷爷家做的三朝酒,我的小姑在七岁那年,不知是大奶奶怎么得罪了太婆,又把我小姑拉回去跟随了我的亲奶奶。我爸一直是跟大爷爷长大的。到了后来,我的侄子侄女都出生了,两个爷爷也先后去了天堂,还有两个奶奶,他们分别叫我亲奶奶做高子婆婆,叫我养奶奶为矮子婆婆。所以我们也跟着叫高子奶奶,矮子奶奶。高子奶奶身材高挑,年轻时候挺漂亮的。矮子奶奶小巧玲珑,年轻时候也很能干。矮子奶奶虽然没有生育,但我的大小两个姑姑都是叫矮子奶奶为妈妈。矮子奶奶呢,也挺会做人的,对我叔叔、姑姑他们视为己出。爷爷兄弟两家一直是和睦相处,相敬如宾。

     父亲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我的两个爷爷学做田里功夫,冬天肩挑一担鞭炮,也随他们出入广西贵州卖鞭炮。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公路,就凭着两条腿翻山越岭走到广西龙胜、贵州黎平这些地方,把鞭炮卖完,就换回一些日常用品,或是过年货,就这样,从小就跟着大人们翻打滚爬,练就了一副好身板骨,十五六岁就成长为一个伟岸的男子汉。

     父母亲在十六岁那年就结了婚,母亲十七岁就生下了我的哥哥。听妈妈说,哥哥生下来的时候,又小又瘦,那个时候,父亲虽然有个一米七八的个子,但还是个小孩样,还很害羞,生下个儿子都不敢抱。

     在我出生还没有半岁的时候,我爸身为独子(养子),响应党的号召,于一九五一年毅然决然奔赴了抗美援朝第一线。听父亲说,他们在邵东两市塘(现在的邵东县城)集训了两个月,就奔赴到辽宁,然后跟随部队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

     那时母亲才刚二十出头,父亲参军后,土地改革运动正搞得轰轰烈烈,我们家也分得了十来亩田,还有几亩土,是母亲用那嬴弱稚嫩的肩膀挑起了一个有着三老两小,还有十来亩田土的家庭重担。在那年头,她也学会了犁田耙田,一并农活样样都会。母亲可是真正的贤妻良母,家里有八十多岁的奶奶,事事要人伺候,还有公公婆婆,为了父亲在部队安心服役,她从来就不叫一声苦,用老妈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我们人年轻,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苦,就只知道低头做事,做什么事都难不倒我。

     父亲一九五一年当兵参加抗美援朝,一九五三年回国,一九五六年复员。一九五七年、五八年大战钢铁生产,父亲被安排到钢铁英雄团,在那没搞多久,又安排在武冈建筑公司任职,在建筑公司任职期间,正是国家内外交困的三年特困时期,那个时候的干部每个月二十四块钱,二十七斤米。父亲的二十七斤米还要匀出个三五两斤给我的弟弟,弟弟五八年出生,两三岁的人,肚子不饱就只知道哭,没办法,我父亲只好勒紧皮带从自己的口里匀出一些米来,拿回来每餐加一点到弟弟的口杯里,吃饭时问他:跃宁,吃饱了吗?他说:吃饱了,又问:还吃吗?他嘟着个小嘴:没有了喽 。实际上根本就没饱。

     到了六二年,允许私人开荒种地,父亲看到这种情况,想起当时流传的“干部干部,当不得农村一只鸡婆”的情形,一只鸡婆还要卖三十六块,不如回家当农民去,就这样,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有许多干部背起被窝就回到家里 。我父亲也不例外,在那个时候也结束了吃国家粮的待遇,回到家里,和母亲两个也加入了开荒大潮,在一个叫黄狗恋窝的地方开出了大大小小几块地来,每年的燕麦、荞麦、红薯 ,真的是杂粮大丰收。

     一九六三年撤销了公共食堂,各自能在自己家里吃饭了,就这样的一件事好像也大快人心,就连老天爷也大发慈悲好好地照顾了人间。家家户户的菜蔬,杂粮都长势喜人。父亲回到家里,同时也挑起了生产队里的百多号人的重担,担任了生产队长 。一九六三年是大快人心的一年,是粮食大丰收的一年,几个生产队还请了祁剧团 唱了三天三夜的祁剧。 

     到了七十年代,以后的日子逐步好起来了,我们相继也长大了,成家了。现在,两位老人在家颐养天年,散散步,玩玩牌,八十多岁了还柳州(舅舅,女儿家)、东莞(孙子家)、惠州(孙子家)、我们娄底(女儿家)到处走走,看看。

     我们回到家里,那些街坊邻居都说:只有转弯头的那两个老人真的过得好潇洒。

      记的是流水账,题目时间性太长,七十年,弹指一挥间,要一一去记载,也真的很难,所以草草收尾。

未命名

阅读 1.8万 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先进文化

我是转湾头的外甥,舅舅叫夏昌世,大老表叫夏明祥。二姨妈也是嫁到您们邓家。二位老表年龄不到六十则英年早逝。我二姨丈有二弟兄(其兄未婚)兄弟是在同一天去世的。 我是前不久,才入《武冈人网》的,我家是(城步)您相邻的陈家坳的!今天,我拜读了您的系列作品!

13年前

作者回复:

多谢多谢亲戚!陈石村的,应该认识我姐夫肖体雄

2021/10/21 11:42:02

蓝豆子-周剑平

楼主家就是一部历史,一个传奇。
在这祝福两位老人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45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蓝豆子!你的照片拍的真好!

2013/4/18 9:10:37

剑客1

老人真的过得好潇洒,恭祝两个老人家健康平安。我也是转湾区的。

48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谢谢老乡!

2013/4/18 9:08:45

马庄

长寿胡须长寿眉,老夫老妻晚景美。

34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马庄!长寿胡须长寿眉,老夫老妻晚景美。

2013/4/14 16:51:50

钟文晖

哈哈哈,邓美丽(秀丽)女士,
我老家是转湾区的。
公共食堂是1961年撤的不是1963年撤的。

4311年前

作者回复:

总不醉耶总不醉啊,你干嘛啊,

2013/4/14 16:49:07

周宜地

老了,夫妇二人就是对方的拐杖,难得幸福哟。

5711年前

作者回复:

周老师好!是啊,难得幸福哟。

2013/4/14 16:42:49

言宋

转弯头街上那地方,有青石板路,两边有一些木屋。很多年了,没有从那街上过了。以前到公社、区里必经之地。
还有,记忆中的转弯似写作转湾。

6111年前

作者回复:

是啊,现在的转湾头已面目全非,那些木房子基本上拆了,就只有牌坊的两对门没拆了。那青石板路已被水泥路所代替。

2013/4/14 16:41:18

言宋

文章早已看过。你的千金不便推荐,我置了顶,就冲老师是转弯头的。呵呵。我们也算是邻居了。
转弯头,我一直以为是转弯豆。这个地方曾是鱼塘大队大队部所在地吧,有一碾米、打豆腐的加工厂在大队的代销店边,从刘场那边过来,穿过转弯头街上第一间红砖屋就是那地方。

61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教授!不是我女儿要推荐,而是我这个电脑盲不会上传照片,那天我就打电话给她,要她告诉我上传照片,我就要她到我的空间里去弄,所以这篇文章是她帮我上传的

2013/4/14 16:34:47

老特务

心态好,心情好,身体好,生活好,两老八字合得好,难得的百年好合!

40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老特务,样样都好!

2013/4/14 16:35:52

兵子驼

真的不错啊,有70年多了,真好,人啊,可以进到70就不错了。

5011年前

作者回复:

1944----2014年,明年整整七十周年了。

2013/4/11 9:13:12

蛤蟆

确实不错       !

5811年前

作者回复:

蛤蟆,你才是真的不错!写的文章真的不错

2013/4/10 19:56:30

闯飘

那两撇白胡子威武,有点像圣诞老人。
恭祝两个老人家健康平安,能活到100多岁。

28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闯飘,也祝你们全家幸福!平安!

2013/4/10 19:55:01

秋一

老师对父母的敬佩之情,
让人感动!
祝福你们!!

3011年前

作者回复:

秋一,谢谢你啦!谢谢你的祝福

2013/4/10 19:53:03

姜远松

只有转弯头的那两个老人真的过得好潇洒。
得到幸福是应该的,这是回报;俩老人年轻时有太多的付出……

3911年前

作者回复:

是啊,父母亲的恩情是无法计数的,现在应该是老人家享福的时候了。谢谢远松!

2013/4/10 19:51:46

张一

两个老人真的过得好潇洒。

3111年前

作者回复:

张一,谢谢你!

2013/4/10 19:46:37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