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了=胜了?
——语言碎谈之三
粗通汉语的美国人对中国人说:中国话真奇妙,说“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冠军”,是中国队赢了;说“中国队打胜了美国,获得冠军”,还是中国队赢了,中国真是东方不败啊。
是啊,仔细一看,上面两句话除了胜败这两个词不同外,其他一字没变。而胜败是反义词,按理句子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啊,怎么在这里反义词不起作用了呢?这不是不讲理吗?对,其实汉语(其他语言应该也有吧?)中反义词或否定词不起作用,不讲理的句子还多着呢。例如:
1. 路上好滑,我差点儿摔了一跤。
路上好滑,我差点儿没摔一跤。
2. 好险!差点儿起火了。
好险!差点儿没起火。
在这两组句子中,“差点儿”=“差点儿没”,都表示庆幸最后的结果(摔跤、起火)并没有发生。可是如果你觉得上面的公式是“通用”的,可能又会犯错。请看下面的句子:
3. 这次数学考试我差点儿及格了。(倒霉啊,考59分)
这次数学考试我差点儿没及格。(庆幸啊,刚好考60分)
4. 昨晚我差点儿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慢了一点,只好打的了)
昨晚我差点儿没赶上最后一班地铁。(真好,刚好赶上)
在这两组句子中,否定词又起了作用,它又讲理了。仔细分析上面的句子,可以发现: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那么这类句子中的否定词就不起作用,比如1、2两组中的“摔跤”“起火”就是,此外像“生病”“感冒”“挨批评”“挨骂”“挨打”等也一样;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说话人希望发生的,否定词就起作用,比如3、4组中的“及格”“赶车”,此外还有“得奖”“表扬”“升职”“提拔”“赚钱”等都是。
为何会这样一会讲理,一会不讲理呢,道理很简单,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讲究约定俗成。一个词,一句话如果社会上认为它是对的,大家都这样说,那么即使它逻辑不通也算通,语法不对也算对;反之,词语句子语法逻辑没毛病(比如“失火”虽不合逻辑,却是约定俗成;“得火”虽合逻辑,却没人这样说),没人承认,没人这样说,它就不对。外国人难学汉语,中国人难学外语,不能深入其中,不了解其约定俗成,是关键。
正是: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云中客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