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长塘曾家

长塘曾家

曾欣 曾姓人家 2008-02-15 16:59 14
黄高远点评:故乡每个小院子的名称,都有他的来历和故事。这些故事我们只是一代代从老人口中流传着。老乡们有空,也把你家小院子的名称来历写上来,做个纪念哦。

在现今湖南省武冈市城东有一个村庄,有着一个独特的名字------长塘曾家。她的名字的独特源于这个村庄的建立是依靠着一口长长的水塘,东西走向的长塘。

长塘的东面是高船岭,因为它的形状,远看像一艘庞大的船,搁浅在旱地之上,高船岭比长塘的地势要高出五百米以上;长塘是枕着一座小山而躺的,小山名叫“背顶山”,小山不高,比长塘的位置只高不到一百米,它应该是高船岭的余脉;长塘的西面就是扶冲,通过扶冲里面的青石板路,可以一直通到扶冲深处,直到九十华里以外的洞口县的高沙镇;南面是一片宽阔的农田,这片农田养育着这个“长塘曾家”的祖祖辈辈;农田一直延伸了两公里,才被一座马鞍形的小山挡住了。只有东南方向来的一条石板大路穿过长塘的外堤,向西延伸到了扶冲以及扶冲以西的高沙镇;东南方向将村庄连接到了十华里以外的武冈皇城,连接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口长长的水塘好似一颗初七初八的新月,中间宽,两头窄,水塘长月五百米,平均宽度为三十米,最宽的地方有六十米,长塘水深平均有一米五,最深的地方有两米以上。长塘的外围是由石头垒砌的长堤,内侧却是分阶段由青色的条石修砌成的长廊。

在长廊的上面修建了一座连着一座的大木屋子,大木屋子只有三个朝门面朝长塘,而连接着这三个朝门的是一条青石板路。朝门的分布分别在长塘的两头和正中间,长塘外堤连接着东西的两条石板大陆,向东南直到武冈市皇城,向西通向扶冲和高沙镇;三个朝门都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门宽两米,门高两米,四四方方的,有门槛,高约六十公分,门眉外凸,朝门总共高度三米以上,顶端盖着青色的瓦,压梁还是用十公分的石灰糊砌的,画着龙和凤,两头还挑了两个长长的角,门眉和门框上贴着对联:“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三个朝门上的门联都是一样的。朝门里面是一排一排布局整齐的瓦房木屋,一层一层的,倚着“背顶山”叠高起来。一条石板路穿过了村子,将村子里的所有小巷和人家连接起来,带入到村中唯一的一口水井。水井的位置就在村子的东面,高船岭的脚下,水井里的水四季悠清。

“长塘曾家”拥有自己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两样东西:一样特产水果---杨梅,一样手艺商品---武冈米花。

每当端午节前后,“长塘曾家”满山遍野的杨梅开始成熟了,绿叶之间彩色点缀,有没有成熟的绿色的、有半成熟的粉红色的、有成熟的红红的、有成熟透了的乌红乌红的,挂在树上。采梅的人只有提着篮子,爬上树去,很快便是满满的一篮,令人垂延三尺了。有的树太高了,干脆在树下用竹竿敲打,旋即满地都是熟透的杨梅。村名们跳着担子,逢着端午节的好日子,一般都要卖过好价钱。还有商贩主动上门来收集杨梅,然后运到别的地方别的城市去贩卖的。那个时候,整个长塘的堤上人山人海。

武冈米花,几乎都是从“长塘曾家”秘制出来的。这里的人几乎每家每户都知道如何制作米花。他们熟知从原材料准备和配置,糯米的蒸煮、米花的制作、晾嗮太阳的时间控制,米花的保存以及炮制的全过程。武冈米花已经热销了武冈,甚至武冈以外的其他地方,曾经成为了贡品。

“长塘曾家”这一地名的由来除了上面介绍的“长塘”外,还因为村子里面的清一色的“曾”姓人家。村子里有约百户人家,都姓曾,没有其他杂性,(就算有杂姓加入,也改姓“曾”了。)因而,村子的名字就叫“长塘曾家”了。

“长塘曾家”的取名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从长塘曾家的家谱来看,这里是“曾氏”一族中“武城”一脉的分支。按照辈分,最早的应该是“贞”字辈了,它是“曾”姓辈分里面的第六十五代,在它的后续,有“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凡、祥”,现在这里的老人大多数已经是第七十七代的“祥”字辈和第七十八代的“令”字辈了,之后还有“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字辈了。现在这里的最小一辈已经是“垂”字辈了。

在天下的百家姓中,“曾”姓排名第三十八位,却是唯一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将辈分统一了起来的姓氏。“曾”氏是夏禹的后裔,四千多年前,所有的“曾”姓人家就是一家,曾姓源于大禹的次子曲烈,于公元前21世纪,曲烈的封地名叫“鄫”,后来于公元前567年,“鄫”被去邑而成“曾”姓。曾姓最早起源于鲁国,即山东,公元8年,王莽篡位,欲灭“曾”氏一族,于是由山东南迁。湖南境内的“曾”氏人家也就由那个时候的开始延续的。

“长塘曾家”的延续又是在此一千多年后,由“贞”字辈的先祖从某个地方移居这里。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当中的某些兄弟就搬离了长塘,去到东南面两公里外的一个山冲里,一个叫“潘家冲”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也延续了十来代人了,但是他们依然是“长塘曾家”人。这样算来,现如今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八百人。按照“曾”氏统一的族谱,“长塘曾家”的辈分可以从“垂”字辈再往下延伸:“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等三十六代。

长塘曾家没有养育出什么杰出的或者可以扬名立万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习惯于由自然条件赋予的农耕生活,虽然后来也有个别的人走出了长塘,从事商贩生涯。早期的长塘曾家人信奉着“曾”姓一族的家规:“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长塘曾家”人走出了这个月亮型的村落,而从事教师、医生、法官、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他们分别在各自的新天地里施展着他们的才华。他们当中的代表有当法官的,有当教师的,有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还有从政的,经商的,这些人都是“长塘曾家”的“杰出人物。”

现在要从武冈城里去“长塘曾家”已经不需要沿着昔日的青石板路了,可以直接驾车沿着武马公路到火电厂,从左手边的乡村公路直行五公里就可以到达长塘的长堤上,然而此时的“长塘曾家”已经失去了多年以前的那种古色古香,失去了多年以前的优美景色,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贪婪和争斗。朝门被拆了,长塘被一些人家填了一些面积修建了私人的房屋,村东头的水井也不再是四季的清澈了,“背顶山”上的树木早被砍光了,成了光秃秃的黄土地,而依旧没有改变的还是那柴火的炊烟和长塘边越来越干涸的农田。

曾姓家规已经被这几辈人慢慢地淡忘了……

儿时的“长塘曾家”的美景是不能再恢复的了。

阅读 1.4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深圳新旅程

我是湾里朱家的,离长塘曾家也就隔了个大院子朱家和蒋家两个院子吧,但因为上学也好上街也好,都不走那个方向,所以这个地方只知道地名(更搞笑的是在我未上学之前,就老以为大人们是讲的强盗曾家或是钱塘曾家,根本不知道得名于那块长塘),有一人一事让我记住了长塘曾家。人是:有位长塘曾家的卖发糕人几乎天天会到我们院子里来,一毛钱三坨,或是一杯米三坨。事是:上小学时有一次去乐洋看电影,回的时候找不到车站,远远地跟一群高年级的姐姐们,后来别人回了家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沿着车路走,绕过长塘曾家,发现越来越不对,好像只能

812年前

Ψ漂流Ξ

楼主,你好。我也是曾姓的,祥字辈的,家就在火电厂那里,不知是不是一个地方。看了你的帖子,让我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同时也认识了我们这个伟大的家族!!

1514年前

曾姓人家

九月中旬,因为送女儿到南昌上大学,同时去了趟上海世博,后来顺道回了趟武冈看望父母。
那时正是辣椒丰收的时候,我和太太帮着父母摘了一个下午的辣椒,第二天天还没亮,父亲就将一百斤辣椒送到武冈城里买了,回来了。
我起床的时候,父母亲正准备做米花咧。
我帮着他们做了一些。

1514年前

曾姓人家

我要回去看看了
我计划下个月中就回去一趟
看看长塘变小了多少,看看那高速公路的延伸,看看那规划之中的机场

614年前

曾姓人家

现今的长塘曾家:
水泥马路已经由火电厂直接连接到长塘边;
洞新高速经过村子的山边,许多人家发了,因为高速路征地补的
小洋楼越来越多的竖起来了
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因为要外出打工挣钱,还账
老年们开始清闲了

一幅长塘村人自己的生活图又开始由长塘人自己描绘起来了

3715年前

娟子_8015

楼主,向你打听过人,是长塘曾家的,叫曾异,认识吗?
他跟奶奶和伯伯生活,伯伯是个瞎子,算命的.

2515年前

故乡的云

今年暑假一定去看下长塘曾家.那里还有我姑奶奶\舅奶和表叔们.成家后,忙于事业奔波,心中的结没了.小时侯,你留给我太多太多记忆.老表,暑假回吗?

2315年前

曾姓人家

五一节前回家去看了看.不错,水泥路还只是修到四队与高船公路的交点.不过村里已经选出了新一届的村领导,看样子他们正在与乡政府计划修建剩下的路段.

村领导听说我回家见到我,要求我一定要再捐款赞助.

我暂时答应了一千,因为上次我已经赞助了两千文了.
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尽快将水泥路通到火电厂.

3016年前

青风

楼主是令字辈的吧
现在的路也已经建成了水泥路——只是才到向家塘
在我们那一带,楼主也算比较杰出的
呵呵

2416年前

曾山

我的老家就是长塘曾家的,对她无论怎样我都是最热爱的!应该还是人才辈出吧---我28岁时就是--了.其实我在我家里算是混得不怎样的了,我的兄弟姐应该说都比我混得好.

3016年前

庾梁

老乡
是不是万全与长岭中间的那个村?

1916年前

长发飘飘

一看此名,我还以为是我们村呢!我就是长塘村的,没想到还有一个地方也叫长塘.等哪天有了灵感我也写写我们那个长塘.

1916年前

民主民生

呵呵......
写得好!楼主对此挺有研究哦.
楼主么辈份了?

1716年前

言宋

乡土气息浓厚!

2016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