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都梁人文谱—于光荣

都梁人文谱—于光荣

苏醒 苏醒/都梁 2013-08-25 16:14 12

都梁人文谱—于光荣

离都梁古城不远处,由深谙书法的宅主书写两个苍劲有力的“于宅”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琴瑟齐鸣,悠扬的丝弦声声传来,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一边低声吟唱演奏,一边在不停地敲打着手中的乐器……

武冈素有“丝弦故里”之称。据介绍,相关的民间乐器就出土于武冈的四季岩遗址中;都梁的丝弦也发源于朱王封地,天然的地域音乐气氛熏陶着这个独具韵味的千年皇城。

这位击缹弹唱的老者叫于光荣,自幼喜欢音乐,以前曾经长期就职在武冈文化馆,几十年如一日地积极投入了武冈丝弦收集和保护的工作中。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条件极为不方便。为了寻找散落在民间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的“丝弦声声”,从步行,到蹬自行车,再到后来骑摩托车,都梁古城每一个可能有丝弦的地方,都“沾染”着他的脚印。

为了追寻到“原味“的唱腔,于光荣先生在工作之余,甚至一有空余时间,就从县里跑到村里,再从地里跑到田里,在即将濒临灭绝的传统艺术上面,他收集了包括丝弦在内的许多都梁民歌,新式的、旧式的然后经过整理筛选后,他竟然发现了武冈丝弦和安徽的黄梅戏有许多异曲同工的特点,他说,都梁民歌丰富多彩,但编排简约,是地方音乐极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许多民间艺人纷纷离开人间,这让他非常担忧后继无人。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伴随着上一辈老人的辞世也逐渐在消失,在武冈上山下乡寻找老艺人的过程中,随着新老交替的青黄不接,包括于光荣在内的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强烈地感觉到了武冈丝弦的保护和收集是迫在眉睫,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武冈民歌有丝弦、花鼓、祁剧、儸戏、阳戏、情歌、山歌、小调等各种体裁,现在武冈丝弦已得到了进一步的考证,这项民族瑰宝于前不久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武冈,虽然活跃着一群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他们深入社会基层和人们群众,也创作出一大批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但是,那些经得起岁月沉淀的历史传承,却找不到应有的后来人的继承,将来像丝弦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传承下去?在和于老师聊天中,笔者发现这是令于老先生在内的很多老艺人忧心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关丝弦的专业领域,没有接受过丝弦系统薰导的普通人很难有独到的艺术造诣的。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武冈的丝弦非遗申请和批报,传播和创作的过程中,作为退下来的文化馆老馆长,于老师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兢兢业业,为这个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自己默默无闻的建议和贡献,尽一己之力拓音乐之声。

缘于音乐文学,其实并不懂音律的我,是在去年年中和他结识的。那时武冈拟成立音乐文学学会,在《大地词刊》创作办公室,由周飞跃负责组建并抽调有关人员。因为我也曾发表过一些歌词和文艺作品,所以互相引以认识并成为忘年知己。

于老很平易近人,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待人诚恳,思维敏捷。他还兼任《大地词刊》编委,修改稿子总是亲自动手,从审阅稿件到整书成册,都亲自参与,有时和大家一起忙到深夜。

和这样的老者,日常交往,平等相待,我也曾多次去他家中,和他聊天,他聊得最多的还是武冈丝弦,在深入丝弦研究这一话题过程中,尤其是丝弦的评谈说唱,名目繁多,而前期的丝弦又无固定版本传世,全凭过去的酒肆茶楼的世代口传心授。而今真正会此弹唱的又相继谢世,如再不抢救,就会失传,这将是一笔无法弥补的精神文化损失。于老师认为有必要真实客观地再现丝弦弹唱的历史活动,当然这其中虽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还是有许多劝人积德行善的教育意义;尤其是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探讨和研究都梁王城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大有裨益。

谈到武冈丝弦这一地方特色品牌,保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在今后的丝弦作品创作上,于老先生更是强调一定要反映时代气息,保持乡土本色,进一步深入挖掘武冈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强烈而清新的生活气息,反映都梁古城的精神新貌。在丝弦传承基础上,还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可以利用民间力量搭台唱戏,尽快制定一套完整的包括市场规划、资金投入、传承创作、资料宣传、作品奖励在内的组织运作机制,培养一支独特的丝弦骨干队伍,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和发扬这个共同的平台趋势。

好多次,和于老师谈他曾经的历史:谈他少不更事的童年、少年时代;谈他命运多变的青年、中年生活;谈他文革期间的种种遭遇;谈他从文字到谱曲的创作过程……,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时而借古喻今,时而浅唱低吟,他在多年的创作积累中探寻了一定的规律,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都梁风味、独特的地域色彩、鲜明的湘韵特征。

于光荣先生从事文艺工作几十年来,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在他所热爱的音乐爱好当中,为了强化对音乐的理解,体现音乐的本体价值,他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歌曲。他说,他已将自己的灵魂融入都梁古境,并在古州古城的周边区域,他也长期深入武冈、洞口,新宁、隆回、城步、新化等地,始终把挖掘、研究都梁民族音乐当做自己的孜孜追求,他明白愈是具有民族文化价值的东西,也就愈是具有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的。

钟情于湖南的地方音乐,面对人心浮躁、功利熏心的风气,于光荣老先生如同古都梁传说中的一个驾舟前行的渔夫,不但没在风浪中随波逐流,相反“逆水行舟”。多年来,他几乎很少在名利场中抛头露面,而是心安理得地在都梁一隅里躬耕劳作,自我探索,且行且歌,退而不休寓歌于乐。他现在在他那个“与世隔绝”的“于宅”里身体力行的做着他自己认为一辈子要做下去的音乐事业。他甚至还和朋友说,他一直想创办一个机构或是一所学校,将自己收集、整理的都梁音乐和丝弦弹唱传教给敢于担当的年轻人,他希望他所钟爱的都梁民歌的能一代一代传唱下去,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丝弦也许给这位老文艺工作者的心灵带来一片宁静和期盼。在传承丝弦的欣喜与无奈中,我们还是太多的感叹民间艺术的孤独与衰微。每每还没踏进于宅的大门,就已闻到都梁乡土气息浓郁的丝弦音乐。虽然我们在有关文献资料中知道丝弦的评弹叙事之细腻,语言吟唱之诙趣,含沙射影之经典,民族风格之多样,但经于老先生的面对面的旁征博引,娓娓道来,那就真是有如醇酒酽茶,当您闭上眼睛,听竹柄小锤轻敲,时疏时密,或轻或重,起落有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享受。

武冈丝弦的确是一朵地方奇葩,她比常德丝弦和江浙丝弦更有表现力。武冈的丝弦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它原本是在杂剧、小令、以及江南丝竹音乐的初衷上,经移居武冈的朱王的乐师和歌妓,再吸收宝庆、梅山文化一带的小调、杂曲、民歌加工而成,其韵味悠雅甜美、艺术风格独特、曲调清柔碗转,后又由王宫流转到民间,据说一部分宫女和乐师流放到了常德,经过长期演变,就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常德丝弦”。其实严格的讲“常德丝弦”还是由“武冈丝弦”延伸演变而来的。

武冈丝弦主要流传于以都梁为中心的宝庆、隆回、洞口、城步、以及新宁等地,是湖南民间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大约在明末清初,安徽、江浙一带民歌和时调小曲和武冈丝弦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和武冈丝弦一样,江南音乐的曲牌种类、调式调性的发声技巧、吐文咬字、润腔唱法融汇贯通,无不异曲同工。

所谓丝弦乐谱,以击鼓呜钲,改土归流,缓急抑扬,而无律吕。从传统与变迁来看,苏杭江浙一带的杂剧小调、江南丝竹,无不融合在武冈州属各地,山歌祭术、巫歌傩舞、小调俚语等多方结合,产生了丝弦的曲调柔腻、词藻雅致、旋律轻柔、唱腔舒展,在湖南丝弦中独辟蹊径,影响最大,涉及最广,

武冈丝弦植根于都梁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宝庆民间曲艺音乐艺术中影响较大的独特曲种,属荆楚文化的支脉,是江汉文化的翘楚。具有浓厚的地方价值,和社会实用价值,以及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业,武冈丝弦而且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艺、历史及旅游开发来说它的价值无疑是周边城市无法比拟的,故武冈丝弦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承前启后的音乐人,文艺工作者,都梁丝弦见证者和曲作家,于光荣由衷的希望通过不管是官方抑或是民间的力量进行武冈丝弦的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多搭建一些丝弦平台演出,可以走出武冈,走出邵阳,甚至走向全国甚至国外,努力让年轻一代成为武冈丝弦的传承人。

武冈是文化古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契机,可以通过文化宣传来推广武冈丝弦,同时也可以通过武冈丝弦来挖掘扩散武冈的旅游资源,在保留武冈丝弦的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创新,和国内顶尖的现代文化接轨,使之武冈丝弦古为今用,让越来越多的丝弦爱好者所接纳、喜爱,并把这个千年王城文化艺术魅力有声有色的传承下去……,这也是每一个热爱都梁艺术的人需要共同努力的……

 

阅读 7446
分享到:
评论列表

东方秀

武冈的丝弦我真的还不知道呢?有这么好的文化遗产,如果搞好丝弦创作,在民间广泛推广,效果应该蛮好的,再和武冈旅游链结合起来,向游客宣传武冈,推广武冈,岂不是更好吗?

911年前

作者回复:

呵呵,武冈丝弦,百度一下,其义自现。请多关注,谢谢。

2013/9/3 12:01:48

蓝豆子-周剑平

由于光荣老师作曲,周飞跃老师作词的丝弦说唱小戏《武冈是个好地方》,
真的非常好听。
美妙旋律很吸引人,非常喜欢这首歌。

1411年前

作者回复:

武冈是个好地方
词: 周飞跃
曲:于光荣

武冈是个好地方,好地方
一片沃野五谷香,五谷香。
青石城墙盖天下,
云山苍茫资水长,
资水长。

大小王城,城中央,
陶令学宫书声琅,书声琅。
法相洞天,藏胜境。
穿城河里,游画舫
游画舫。

武冈是个好地方,
好不过当今好时光。
市委政府出新招,
立足古城写华章,
写华章。

五个武冈聚力量。
四市引领,百业兴旺。
捧回“非物”国宝牌,
建好高速建机场,
建机场。

武冈是个好地方,好地方
好在人心都向上,都向上,
再过几年你来看,
武冈定是美天堂,

2013/8/27 23:15:40

兵子驼

名人,文人,顶起来..........

2611年前

作者回复:

顶起来..........
谢谢陀主哥哥。

2013/8/27 23:09:15

水云生

如果有这方面的培训,我报名参加。

2411年前

作者回复:

水云生诗歌文化传播--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名字,凭着对诗歌文化的热爱与激情,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您的诗歌创作和传播的确在武冈诗歌全圈子里极有感染力,容易被身边各年龄段的人接受和学习。

在您的电子书结集出版上,您的编辑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对待作品耐心、细致,而且不求回报,甘为他人做嫁衣,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色彩,扩大了诗歌艺术的民间影响力,很好,特别是看到您制作的电子书版本页面优美,做工精良,每每扶卷吟唱,图文并茂,真是值得我等推崇学习呀。

2013/8/26 21:52:52

水云生

现在政府不是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吗?他们拿那么多经费在组织了哪些活动?有些什么计划,很多人不了解,说明这个宣传还不到位。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把民间哪些乐队组织起来,搞搞丝弦创作,在民间广泛推广,效果应该蛮好的。武冈民间乐队估计不下50个团体,在社会上活动频繁,他们有时间,有一班子人马,缺少的就是专业的正规指导。他们想创新,但大部分上不了层面。如果政府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这些人是不可忽略的。

3211年前

作者回复:

武冈是座历史古城,经历2200年风雨沧桑,的确钟灵毓秀,才俊辈出。


武冈的历史文化古色古香,源远流长,尤其是丝弦艺术,经历岁月的洗礼之后,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武冈的兰草为什么还这么香,这么兰?那是因为云山的这片沃土浸染着,楚南胜地的衬托,还是显得更加绚丽夺目!

武冈的民俗民间文化其实是异彩纷呈,很有特色。譬如傩舞、阳戏、板凳戏等等,丝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获得成功,历史的传承已成为武冈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丝弦还是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的。

如果把民间哪些

2013/8/26 21:41:00

钟文晖

唔,冇晓得苏先生港咯果个于光荣是不是我原先认得咯腻个于光荣嚒?45年前武冈剧团(武冈文工团)、武冈轻骑队(文艺轻骑队)联合演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腻个腻子我在腻里拉板胡),于光荣出演八大金刚之一,他还晓得吹小号。他比我要稍微大帝帝子,跟邓星艾先生差不多大。

2511年前

作者回复:

钟先生好;

挺好的武冈话,读来顺顺溜溜,有趣。

您说的此于光荣是否是当年的彼于光荣,在下还真的不得而知;不过,武冈的确有俩于光荣,此为其一,另外一位是武冈籍的邵阳学院的教授于光荣先生,年轮可能要略小一些。

基于此,改天我还得好好问一问,呵呵。

2013/8/26 21:28:49

楚南老虫

言宋教授看过香港的轻喜剧《三笑》吗?看过《天涯歌女》吗?看过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片《怒潮》吗?这些影片的音乐和歌曲都含有武冈丝弦的音乐元素。如果说陕北的信天游是高亢、粗狂、苍凉的抒情极端,那么说,武冈丝弦却是浅吟、细腻、凄清的抒情极端。陕北民歌是常跟日月为伴的男人的呐喊;武冈丝弦却是独守深院的怨妇的哀叹。

3311年前

作者回复:

香港的轻喜剧主要在故事情节中突出情节上的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中张扬恶搞的浪漫情趣,有无厘头的精神,温馨感人。

您的武冈丝弦却是浅吟、细腻、凄清的抒情极端;武冈丝弦却是独守深院的怨妇的哀叹--很有见地,也是对武冈丝弦最确切的解说,谢谢您。

2013/8/26 21:21:46

乡巴佬

说真的,什么是丝弦我真不知道?

2111年前

作者回复:

您好,哥哥故意如此说,谦虚了。

武冈丝弦是一种富有都梁传统文化气息的独特的地方曲种,在武冈亦称都梁丝弦、丝弦戏,是一种具有鲜明湖南湘西南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演唱时
主要是以用丝弦乐器譬如扬琴、三弦、琵琶等伴奏而称之为弹唱丝弦,主要以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独特、伴奏手法多样,是许多其它地方曲种所无法比拟的。

以上说的还不全面,希望对您有用,谢谢。

2013/8/26 21:14:21

言宋

说实话,我对武冈的丝弦几乎不了解。对为传承、发扬本土文化的人,由衷敬佩!

2211年前

作者回复:

是的,应该感到由衷敬佩!


正位于湘西南的武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武冈丝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娄邵地区独具地域特色的汉文化遗产,以本土文化、都梁文化为主干,兼具宝庆文化、梅山文化、中原文化特征为一体。

依托本土传统文化,确定主题——组织活动——展示交流——整理归档,以浓厚的乡土艺术文化渲染丝弦魅力。武冈富饶美丽,历史悠久,素有“武冈城墙甲天下”之美誉,武冈具有灿烂悠久的汉文化皇家文化底蕴,脍炙人口的武冈丝弦结合外

2013/8/26 21:05:40

楚南老虫

在武冈的文化艺术圈,深感独行侠多多,求索者多多,政府和有关这方面的职能部门却无所作为,殊不知,在当今快节奏、速淘汰的时代背景下,独行侠的处境是多么的可悲可哀啊!为什么不抱团?为什么不把他们挖掘出来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呢?我想,只要政府和有关这方面的职能部门敢于作为,赵本山式的神话,武冈人没有不敢创造的。

2611年前

作者回复:

曾被人认为“土得掉渣”的二人转,如今S 日渐火爆,甚至多年来在央视春节晚会上亮相并成为重头戏,每年的春晚也俨然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多么不可或缺的一个传统文化的话题呢?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在某一些地方较为迟滞,中国的底层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下层社会有空洞化趋势。其实文化的搏弈不外乎是,官员想到政绩,学者想到课题,作家想到题材,商人想到商机,政客想到投机,传统文化却没有人想到。

在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主流媒体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相对隐秘,影响社会发展,因此要倡导传统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

2013/8/26 17:25:12

黄三丛

武冈丝弦要想像东北二人转一样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世界,需要一批像于光荣、邓星艾等先生一样留守在武冈地方传统文化热土上的有志之士发掘、整理、普及,创新,更需要具有远见、戒浮躁、不求急功近利的政府官员重视。

1711年前

作者回复:

您好

东北的二人转也称小秧歌、是东北的传统地方戏等,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一带。

其实也类似于江南一带的莲花落的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民间曲艺。

经过赵本山问代表的文化传媒艺人发扬光大,二人转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也以起独特的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走向央视大舞台,走向全国文艺舞台东北小品的星级人物赵本山的确是功不可没。

武冈的丝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内核,只是以前由于受地域因素制约,加之缺少宣传意识,没有让更多的人们

2013/8/26 17:08:57

苏醒/都梁

昨晚和本文主人公聊天,今天匆匆写就此文,意在武冈丝弦之传承,请各位热心点评,谢谢。

2211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