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浮城有浮尘

浮城有浮尘

罗尘 2009-09-28 23:03 1


整理物件时,看到原来写的一些文章,那还是在《纪事》时写的,当时栏目提倡每拍一个片子都要做足案头功夫,拍完还要写点什么,随便什么都可以。就这样,我看到了原来写的那些东西,我一向不善于保管自己的文字,最早一个十万字的小长篇说丢也丢掉了。有时还会犯一些愚蠢的错,看到一篇文章,哇哇叫,问,写得真好,这他妈谁写的?

最后才发现是自己在好几年前写的。呵呵。

放在这里吧。《浮城浮尘》是个好片子。老夫的片子起码有一千万人看过,小说嘛?能有个几万就不错了。但这几万都是精华啊!妈的。



《浮尘浮城》是《纪事》2007年4月8日播出的一期节目。它讲述了在浮尘天气下的北京城中各色人等的故事。有白领,有鱼贩,有摇滚青年,有痴情浪子,有三轮车夫,有志得意满的小老板,当然也有感情真挚的地铁歌手。这么些纷繁的人物统统都在浮尘的天气中如同一粒尘埃在城市中飘浮。

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如果我们非要用一些言简意赅的文字去概括那一段影像的话。可这样就是它的全部吗?

其实我也并不确定。在影像和文字的断背山中,我一向是厚此薄彼的。幸好有《纪事》的诸多同仁在影像的实现上,有着一往无前的贪婪,才使得那些我曾凝神注视过的人们开口讲话,并在不经意间暴露了他们命运的奥秘。

知识分子说人民的阅读能力在下降。其实,阅读能力的下降充其量只是那些喜欢做别人学问的背诵者和转述者的人突然减少。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越来越喜欢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实实在在。他们的脑子也是实实在在。他们喜欢这样。喜欢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去接近他们的生活。

也就是那种能够伸伸手便触摸得到的生活。

可作为一个喜欢胡思乱想,或者说,不太现实的年轻人,我总是无法让自己对眼前的生活肃然起敬,也无法让自己在纷至沓来的时光中从善如流。我总是做不到这一点。尽管在一条愤怒青年成功迈向势利中年的抛物线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忽略,很多地方却都不可以省略。

有人说,生活可以简单到枯燥的地步。也可以复杂到下一秒钟便颠覆你的人生。相信这个论点的人,无疑是对自己的人生还抱有些许梦想的人。我们姑且称呼那个不靠谱的气泡为“梦想”吧。

梦想在每个傍晚都会如孔明灯一般在二环路上冉冉升起。夕阳余晖,车流缓缓蠕动,摇下车窗的眼神,四处流窜的时光,映衬着一张张焦虑而疲惫的脸。这是都市的特写。它诞生梦想,也诞生无尽的欲望。

片中一个住在幸福大街幸福家园里的温州人,在周末的时候出来晒太阳,他的梦想已经凝固。另一个带着音乐上路的电梯维修工,他的梦想在子夜飞翔。还有那个在后海边风雅无边的人,他的梦想在由后海去往鱼塘的路上。那个痴情浪子呢?还有那个感恩沙尘暴的中年白领呢?他们的梦想又丢在了哪呢?

请注意他们的眼神。他们会向你讲述关于你自己的故事。他们都在这所城市里,而你,同样也在。

城市是时代的终点。进城和出城,简直是一部人类史的重演。
农民离开土地想去往县城。小市民熙熙攘攘想奔向省城。那些省城的孩子分分钟都向往首都。首都的骄子啊,他们心中只有美利坚。
浮尘在城市涌动。难怪他们说――万丈红尘。

这是一个大堵车的时代。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这又是一个高消费低质量的时代。梁漱溟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吴虹飞那个女人搞笑的追问,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或许,我们还应该问,你又为这个世界的好做过些什么呢?

总有一副画面在脑中挥之不去。科学家说,人类毁灭后,地球需要花二十万年的时间消除人类的痕迹。所有的塑料,所有的房屋,所有的钢筋水泥,所有的儿女情长,统统都会被抹去。二十万年后,没有文物,没有时间,没有我们来过的痕迹。

你能想像那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吗?

我长久的想像着那个场景,却无论如何也想像不清。它像一块巨大的毛玻璃,在生活和我的面前竖立起来。那边影影绰绰,那边人影穿梭。那边,其实并不重要。

《浮尘浮城》只是《纪事》普通的一期节目。看过它的人或许会明白我的胡言乱语。而那些没有看过的人,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忙碌的事情,你尽可以从容排序,冷静消费。

只是,我忍不住想问问你,你说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真的心里没底。

阅读 520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山渐青

今天看过你拍的《浮尘浮城》。

13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