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冈版:夫妻恩爱型
过去武冈有一对小夫妻,男的勤劳朴实,女的心灵手巧,为了生计,男的从事的是行商脚担行业(关于这个行业的有关情况,请参看拙文<<从旧武冈的行商脚担说起>>,那篇文章之所以先发,乃是为本文预设铺垫,以免本文行文过长),这个行当非常辛苦,常十天半月出外奔波,过去餐饮服务业不发达,不像现在到处都是豪华宾馆,茶楼酒肆,即使有也吃不起,因为这些人并非巨商富贾,身上钱不多,于是出门大都自带干粮.当地人很聪明,发明了一种叫"夏粑"的食物.
武冈夏粑是与新宁蕨粑齐名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可惜现在很少见了!其做法是先拿一种叫"夏粑藤"的植物的茎叶捣烂,放到清水中浸泡,泡上几天几夜,清水就变成乌黑的夏粑水,将其过滤去渣,倒入事先磨好的糯米粉中,像今天人们习见的做包子馒头一样,做成一个个的糯米粑耙上笼蒸熟就成了.夏粑相对于一般的糯米粑粑来说,口感更好,具有一种特殊芳香,可能是这种芳香物质的作用,能延长粑粑的保质期,适合出远门的人携带上路,过去旧武冈的行商脚担出门都会带上它.这个心灵手巧的女人担心男人出远门生活不好营养不良,就想出了一个做豆腐粑粑的办法,用猪血与猪肉跟豆腐混合在一起,做成与夏粑形状大小差不多的样子,放在柴火上小心烘烤,烘干后乌黑发亮,油光闪闪.然后洗干净,放入锅中煮熟,煮熟后的血粑颜色很夏粑差不多,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也能跟夏粑一样,不需再加工加热,出门在外,荒郊野地,只要肚子饿了,随手从兜里拿出来就可吃. 男人每次出门,女人都会准备一些血粑跟夏粑混在一起,并且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当着同伙的面吃,要悄悄地在背人处吃.男人开始还能照妻子的嘱咐做,时间一长,就觉得不好意思了.因为闯荡江湖的人,义字当先,讲究同伙兄弟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背着哥们吃独食是最被人看不起的行径.男人每次就把妻子的嘱托抛到脑后,把血粑拿出来跟兄弟们分享.久而久之,这种做猪血粑粑的办法就四处流传开了,人们把它命名为血粑.
这个故事既表现了一个女人对男人的深情厚爱,也表现了一个男子汉的宽阔胸怀,很是动人的.
四,城步版:手足情深型
这个故事主要流传于城步的杨姓人家中.杨姓是城步第一大姓,境内差不多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姓杨,他们自称是杨家将天波杨府的后代,究竟是不是真的现在还无法形成定论,但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是城步人却是于史有据的,有多份史实记载了这一点,城步境内至今还有一个地方叫杨再兴营(寨),据说就是杨再兴呆过的地方.城步杨家流传着许多与杨家将有关的传说,猪血饼的传说只是其中的一个.
传说杨家六郎杨延昭遭奸人诬陷,被关入大牢,妹妺杨排凤(中国传统戏剧里说杨排凤是天波杨府的烧火丫头,而城步人却说杨排凤是杨六郎的妹妹)探监送牢饭,每次送进去的牢饭都被狱卒抢去吃了.杨排凤很是苦恼,最后想到了做"乌饭"的办法.乌饭是当地人用山上一种叫"乌饭树"的叶子与大米一起煮的饭,颜色是乌靑的(不是黑色,但与黑色相近,想象一下夏天下暴雨之前天空中乌云的颜色吧),当地有农历四月初八过"乌饭节"(中国境内很多地方都有四月八这个节日,但名称不同,主题也多种多样)的习俗.这一天据说是牛的生日,牛是农耕时代农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地位很高,视同神圣.四月八这一天,人们要煮乌饭,主要是用来喂牛,同时人也跟着一起吃,还要将一些乌饭撒在荒野路边,据说是给那些在野外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吃的,因为他们有东西吃了就不会来抢牛的乌饭了.大武冈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个骂人的成语"乌饭野鬼",就是从这里来的,是骂人不学好,到处东游西荡的意思.
果然,杨排凤做成乌饭送进大牢后,牢卒再也不抢饭吃了.但光有饭没有菜也不行啊,于是杨排凤又想到了用豆腐加上猪血猪肉,做成跟乌饭一样颜色的猪血粑粑,瞒过了牢卒的眼睛.后来杨六郎冤案昭雪,立功边境.而杨排凤做猪血豆腐粑粑的办法也就流传开了.
武冈市职业中专 朱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