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前夕,一名网友发布微博“湖北省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惊现‘吊瓶高考预备班’轰动全校”,并配发4张“众学子在教室内边打吊瓶边学习”的图片。一网友转发上述图片命名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此微博一发布,顿时引起网友疯狂转发,舆论一片哗然。
高考临近,备考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只能靠输液替代,以此提神鼓劲,迎战人生第一大考!本是无可厚非。学子们声称:“我们都是自愿输液的,补充点能量很正常,不至于大惊小怪。”该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三学子告诉记者,每年毕业班的学生都可按照自愿原则申请打氨基酸,一直是学校的“传统”,需要输液的只交10元钱就可以,老师说国家提供了一定的补助。
不管有没有国家补贴?‘吊瓶班’这一举措值得我们反思。现行高中阶段教育把分数摆在第一位,“吊瓶班”现象在很多地方是比较普遍的,孝感一中出现的最刻苦备考班只是通过网络得以传播放大的“冰山一角”罢了。
为了迎战高考,学生打吊针补充能量,依我看,这不是学生有病,而是老师有病,这种教育模式有病,应该好好的治一治。很多学校为了迎战高考,喊出了响亮的口号:全力以赴,迎战高考;今天不玩命,明天命玩你;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玩命,拼不过富二代等等。学生们为了出人头地,夜以继日;老师们为了扬名立万,绞尽脑计。
争分抢秒的补课,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们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运用,辛辛苦苦打拼,到了考场,眼前一抹黑,原本记在心里的知识也忘记了。吊瓶班’集体输液,边打吊针边学习,输液备考,未考先输液,本以为可以独占鳌头,没想到全班五十多个学生,没有一个达到一本线。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高考前紧张的复习只能适得其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黄连珍表示,通过打点滴的方式补充氨基酸“完全没必要,不值得提倡。”氨基酸来源蛋白质,高三学生通过正常饮食就可以获得。此外,大脑的活动还需要其他营养,高三学子若常打氨基酸,还可能造成营养不均衡。不论输氨基酸对身体是否有好处,“吊瓶班”这一“壮观”现象,这一努力的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可取。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吊瓶班”现象,使我想起了古代勤学的故事,苏秦刻苦学习,通宵达旦,为了防止打瞌睡,头悬梁锥刺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轻易损坏?苏秦由于刻苦学习,成为战国时代有名的外交家,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很有名气。也许‘吊瓶班’学生受苏秦的影响极深,也想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古代勤学的故事很多,譬如朱买臣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车胤萤光照字等等,他们有的学习方法可取,有的不可取。王阳明悟竹,对着竹林几天几夜不吃不喝,最后昏倒在竹林里。
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理念在学生们脑海里翻腾,为了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好学校学习,假期选择好教师补课,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不惜千金。老师们为了评职称,呕心沥血,想尽千方百计的办法辅导学生,他们巴望着自己教的学生一举成名,名利双收。
“吊瓶班”是当今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值得我们深思。高考前打吊瓶不是好事,而是一件坏事。医学权威认为,氨基酸是一种强化营养药物,通常只对手术后无法进食的严重病患提供,而不是对具有正常功能的人使用。这一有违常理的做法无益于提高成绩,也不利于学生健康。
我国高考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73%以上,供求关系已经明显改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严酷的应试教育并未改观,凸显出高考制度改革的紧迫性。显然,这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意味着学生、家长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教育观有待改变。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椅岭散人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