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风雨百年历沧桑,渠水之上的八座桥

风雨百年历沧桑,渠水之上的八座桥

大海34 2020-06-27 12:14

风雨百年历沧桑,渠水上的八座桥


图文:大海


引言

美丽的渠水以她优雅妙曼的身姿,轻盈地从城西飘来,像一条碧绿的玉带,贯穿武冈城,给城南北两岸平添无限风光。

横跨渠水之上的八座桥,就像八颗彩色的珍珠,给渠水以生命,给人们以诗情画意,给古老的武冈城以风雨苍桑,百年风流的经典。


桥啊桥,立起是一道风景,坚守是一种使命,流传是一个故事,传承是一个神话,展现是一种乡愁。


牛市桥


牛市桥是渠水流入城内的第一座桥,桥南历为耕牛交易市场,故名牛市桥,原名土地桥反被人们渐忘了。武冈人后来干脆称它为牛屎桥,倒也形象贴切。

牛市桥建于明代,桥长20米,宽4米,为永久式石拱步行桥。

渠水之上的五龙不出城之传说,因找不到第五龙,有人认为牛市桥是五龙之一,其实牛市桥已出了城墙,从城垣处过桥,就是水西门。所以其不在五龙之列。

牛市桥上的行人

牛市桥之下的城墙

无名桥


牛市桥下不远处的一座桥,原武冈城墙从此处跨渠水,后城墙废圯,城墙下的承墙石拱成了一座双石拱桥,桥上种了菜,只有附近居住的人将其做为过道。



兴龙桥


位于武陵井侧,原称武陵桥,始建年代无考,明末桥毁,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为石拱桥,桥长14米,宽5米。

兴龙桥为渠水上五龙的第一龙。

兴龙桥桥面

兴龙桥一侧的武陵井

兴龙桥下的渠水

兴龙桥桥碑


攀龙桥


位于兴龙桥下游,廻龙街口处。是渠水之上的第二龙,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重修,建筑式样与兴龙桥酷似,为两拱石桥,桥长13米,宽5米。桥拱高出河岸面,桥两边青石砌栏,两端叠砌石级,以供行人过往。

渠水从攀龙桥下而过


登云桥


登云桥位于古学宫阙文庙首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为块石结构,两拱长三丈,宽二丈,以石栏护边。1969年重建为混凝土梁式桥,长16,8米,宽1,7米。

登云桥之名历有争议,有说之名潜龙桥,也有说之名游龙桥,五龙之一在这里成了一个谜。


重建之前,桥南侧的鳌山街巷宽不过二米,怎么也想像不出登云桥原宽二丈的模样。渠水之上第三龙游龙在哪里,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登云桥北侧的文庙


骧龙桥


位于圣庙街口,俗称上山桥,又名化雨桥,为渠之上第三龙,原为木质结构,明万历年间改建为石拱桥,并在桥上建楼阁,名"星云阁"。楼阁后圮。1966年,拆除旧桥,新建成空腹公路桥,混凝钢筋结构,桥长14,5米,宽13米,命名"反封桥",1983年复名骧龙桥。


化龙桥


始名"义济桥",继名"化士桥",佛名化龙寺,明万历元年(1573),知州宋纯仁重修时改名化龙桥,后倒塌。清康熙元年(1662),游击韩弘淳,千总张起风复修,并在桥上建观音阁。同治八年(1869)毁于火。同治十年,邑人捐款重修,二个石墩,墩上横竖交叉架设9层木圆梁,上铺石板,桥上建庵,庵前造亭,庵顶建八角楼,构造新颖,富有独特的传统建筑特色。桥面长28米,宽20米,高5米。八角亭于1975年8月被风雹摧倒,1993年3月,修缮一新。之后,桥完全封闭,在桥的西侧建一水泥结构桥,供行人通行及香客进寺烧香拜佛。

化龙桥是渠水之上的第四龙,也是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最精湛,佛教寺庙建筑最独特的一座桥。

化龙桥的一侧


洞庭桥


洞庭桥是渠水上的最后一座桥,原来不是桥,是城墙跨过渠水的承墙双石拱。城墙塌圮,成为一座人行过往的桥,后沿河路开通,改造成一座石拱水泥公路桥。

原来这里,城墙高耸,渠水从城墙洞下穿过,奔向郝水,在二水汇集处是一片沙滩,建有一座水磨坊,高大的水车在渠水的冲击下缓缓转起,带动着磨坊水磨的运行,磨出雪白细腻的米粉或颜色各异的杂粮面粉。

而今,这一如画风景己作历史烟云,那古老苍桑的风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梦中。


桥的诗情画意

一座桥,是一首诗,一座桥,是一幅画,桥的诗情画意勾引出人们的无限遐想,变成了诗人笔下的诗,画家手中的画。

桥也承载着人们浓浓的乡愁。异国他乡,站在桥上,想起故乡的桥,故乡的河,故乡的亲人。

历经数百年风霜的渠水上的桥,哪座桥没有令人陶醉的故事?哪座桥没有前世今生的荡人心怀的变迁?

保护好这些桥,修缮好这些桥,就是保护我们美丽家园,就是让历史的传承在我们这里发展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了解武冈,从而更加热爱自已的家乡。


阅读 1.8万 修改于2024-11-06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