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千古风流话武冈 (五)

千古风流话武冈 (五)

都梁乡士 2009-12-21 23:09 20
言宋点评:杨老师这系列文章,通俗易懂,对老乡了解武冈历史,很有帮助!

千古风流话武冈 (五)

千古风流话武冈 (五)   

 

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侵,中原沦陷,著名爱国诗人,后来曾被朝廷任命为南宋参知政事的陈与义,为避兵乱,从中原南下,碾转来到武冈,而且在武冈一住就是六年。他在武冈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被后人收入《陈与义集》的就达二十来首,收入《武冈州志》的达三十五首,是外地在武冈留诗最多的一位诗人。清代湖南著名学者、《宝庆府志》总编邓显鹤先生说:“自来诗人多浪漫湖湘间,如少陵(杜甫)、退之(韩愈)、柳州(柳宗元)及刘梦得(刘禹锡)王龙标(王昌龄)辈,皆托迹沅、澧、湘、衡、永间,绝无有至吾郡(邵阳)者,有之,自简斋始。”这简斋就是陈与义,他字去非,自号简斋居士,故后人称他为简斋先生。武冈秀美的山水给了他心灵很大的慰藉,他用诗歌回报武冈的父老乡亲,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史料。他用诗歌吟咏武冈的名胜十景,用诗歌描写乡村的农民生活,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黄昏吹角闻呼鬼,清晓持竿去牧鹅,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八百年前的武冈先民曾有过栽桑养蚕的习俗,而且武冈至少在宋代就有了养鹅的记载。随着岁月的流逝,武冈栽桑养老蚕的农民至今已不存在了,然持竿牧鹅的习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且发扬光大,成了今天的“铜鹅之乡。”“持竿牧鹅”是武冈养鹅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宋代还有两位名人与武冈很有关系,一位是著名理学家朱熹,他曾给朝廷上书说:“邵州边防,全无指划,以致瑶人侵犯,则峒苗之为武攸(隋代称武冈为武攸)患非一日矣。”廖廖数语,说明了他对武冈的民风民情是十分了解的。还有一位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三十岁那年,武冈地方长官唐日宣扩建了官办学校武冈军学,军学扩建后,又改建了军学校门奎文阁,改建后,唐长官请湖南提刑王亚夫(相当于现省司法厅长)题写了“奎文阁”的匾额,文天祥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高兴,主动写了一篇题记《武冈军学奎文阁记》,“都梁称伟观矣。”这就是文天祥在这篇题记里对军学建筑的赞扬。除这几位名人,宋代还有两位级别最高的人物与武冈结下了一段渊源。这就是宋徽宗和宋理宗。宋朝徽宗为武冈云山留下了“云山七十一峰烟云变幻”的赞美词句,宋理宗为武冈著名的十景之一宣风楼御笔题写了“宣风雪霁”的匾额,只是这宣风楼清代以前修建在济川门的东边,称“宣风阁”,而不是象今天这样,座落在济川门的上面。随便说一句,还有一位皇帝也到过武冈,这就是明代的神宗皇帝,也就是万历皇帝,他是路过武冈时,被武冈的山水所吸引,特意拐个弯到云山去了一转,也许是他不喜欢张扬吧,他在武冈没有留下任何题词,撰于清末的《武冈州志》里也没有一个字的记载。2001年云山胜力寺修复时,阿弥陀佛,承蒙云山脱孽和尚细心,从地下挖出的一截残碑里,才看到这一记载。

以上说的都是外地的名人,再说一位元代武冈土生土长的名人,这就是李道纯(生卒年不详)。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他是我国道教界有名的道士,他写了许多关于道教理论方面的书,仅在《道教》一书里,就有819卷,这些书至今被道教界里奉为经典。有趣的是,他精通诗词,他用诗词来阐述他的教义,至今能找到的就有五十三首之多。他的诗写得通俗易懂,有点文化的人都能看懂,这就是很难得的了。因为他后来迁居江苏仪征县的长生观,,并一住就是三十多年,以至《中国名人大辞典》里,将他的籍贯错成江苏仪真人,墙内开花墙外香,直到今天,武冈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已经不多了。

阅读 1.0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言欢

若干年后,会有人在研究重庆的唐言宋老师和“都梁乡士”生于何处?师出何处?...

建议:武岗人网出一部书,对人网高层人物做一个详细的介绍!以利后人膜拜!!

315年前

钟文晖

文学与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较多的本质的区别。文学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史学是以史实作为准绳。文学可以浪漫,史学则更倾向于严谨。

315年前

作者回复:

区别当然会有,但也有共同的地方,即用形象的笔法写史,使史生动,具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史记》中鸿门宴,对攀哙在盾牌上切肉喝酒的描写,应是文学笔法。《三国演义》中常用“建安某某年”,应是史学的笔法。所以,无论学史还是学文,都必须看《史记》才好。

2009/12/22 14:25:39

钟文晖

都梁乡士回复3楼 2009-12-22 0:31:59 写的回复
江苏淮安盱眙境内有都梁山——
是的,两处都称都梁,“江苏淮安盱眙境内有都梁山”,至今他们那里也用“都梁”这一称呼,如他们有所学校就称“都梁中学”,这与武冈的都梁不是偶然雷同,而是来源于一处,即:江苏在前,武冈在后,武冈的“都梁人”是从他们那里迁来的。详见《都梁文钞今编》里何光岳写的《都梁考》。
-----------------------------------------
不是说武冈的都梁是汉代封的都梁侯而得名吗?照此说来,理应武冈的都梁早于江苏的啊!

115年前

作者回复:

不, 先江苏,后武冈。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支居住于江苏盱眙的梁人从那里南迁,在武冈落脚后,后才有西汉武冈都梁的说法。

2009/12/22 14:07:11

家乡人_17228

跟着老师学历史!!!

215年前

青松

看两位老师讲课!学习学习!

115年前

股往金来

看两位老师讲课!学习学习!

515年前

夕颜

真是厉害,两位老师信手拈来,自有其出处。学习了

215年前

杨柳长风

在两位名家的评论中学习!!!

315年前

作者回复:

排排坐,吃果果,
妹妹不来先给我。

2009/12/22 9:16:02

姜远林

听听两位老师的历史课!

215年前

言宋

三言两语,也难以说清楚。日后有机会定当向你讨教。

315年前

言宋

何作从文献上难有突破了,电子时代,可以把所有材料一网打尽。除非有考古材料。

1515年前

作者回复:

何收藏有一千多套族谱,至少现在电脑中还查不到这么多哇。

2009/12/22 1:11:47

言宋

我也看到了29页。注者所看到的材料,与我调用的电子版四库文献没有差别。能说注者做的就一定准确?

1515年前

作者回复: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待新的资料作佐证。
关于都梁文钞的史料来源,我另有篇拙作《游子归来话‘都梁’》,专写该书一位副主编如何寻找那些资料的。

2009/12/22 1:18:09

言宋

说了这么多,望不见怪我这个后生!

1015年前

言宋

此外,如你所说,武冈的都梁得名是因从那边迁了些人过来。既然有二都梁名,又怎能说一定是我们武冈的都梁人李道纯,而不是人家江苏的呢。

1015年前

作者回复:

李是武冈人 ——《都粱文钞今编》第29页注。

2009/12/22 0:55:00

言宋

我手头刚好有一本今编。这个地名,在读你这文章之前,我就注意过,也想过作一篇都梁考之类的文章。恕我直言,何作更多的是像在写文化随笔,并不能算是严格的考证文章,文献并不充分,有点演绎的色彩。

1515年前

作者回复:

不——武冈的唐谟金老师就这事专门找过何,何讲了许多依据,后唐又
告诉了我, 何是如何如何说的,他说的远不止他写的那些。

2009/12/22 0:59:10

言宋

讨论上了,就无所谓了,望不见怪。武冈,多几个史上名流,当然是好事。但拿捏不准的,我是不大认可的。
我可以列出一大堆淮上一地为都梁的材料,不是一本书的。

1015年前

言宋

元人倪瓒《清閟阁集》卷十一《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宋景祐使中朝,留不遣,徙居淮甸,占籍都梁,为时著姓。”就把淮上之地的一地方称为都梁(即盱眙),显然不是我们武冈。

1715年前

作者回复:

都梁,倒装语,应为梁都,即梁人的都城。如城步,也是倒装句,应为“步城”即几步就能走完的小城。

2009/12/22 0:21:24

言宋

只是有些东西难以认同。如说李道纯是武冈人,就很难认同。清编《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二:(元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都梁人。”查:都梁称名,历史上有二处,一是我们武冈,一是江苏淮安盱眙境内有都梁山。按常理说,元时的武冈不应称都梁,而应称武冈路。

1415年前

作者回复:

江苏淮安盱眙境内有都梁山——
是的,两处都称都梁,“江苏淮安盱眙境内有都梁山”,至今他们那里也用“都梁”这一称呼,如他们有所学校就称“都梁中学”,这与武冈的都梁不是偶然雷同,而是来源于一处,即:江苏在前,武冈在后,武冈的“都梁人”是从他们那里迁来的。详见《都梁文钞今编》里何光岳写的《都梁考》。

2009/12/22 0:31:59

言宋

杨老师:你这文章我一直在关注,通俗易懂,对老乡了解武冈历史,很有帮助。

1115年前

作者回复:

感谢,深深地感谢。
这一篇9千字,主要介绍武冈的古代,还有一篇更长,二万六千字《武冈古城沧桑记》,着重介绍现代——解放前。

2009/12/22 0:35:59

言欢

学习了!!
既熟悉又陌生!!

12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