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我读中华文化宝典精华(四-1)

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我读中华文化宝典精华(四-1)

钟文晖 2009-08-22 09:57 6

吸取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建设精神文明

以上,我们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宏伟深远、博大精深,这是前提和依据;我们也透视了当今社会的情况,说明了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现在,我们进一步讨论如何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人生价值方面

人生价值问题是一个严肃而又富有哲理的问题,我们的先哲和前贤都曾经努力地探索过,并且为后人提供了极有教益的范例。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反映的人生观的主要倾向是重义轻利,但并不否认利益的重要,尤其是社会公益。自孔孟以来,多数思想家对个人的正当利益也是认可的。孔子是这样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反对的是以不义的手段去谋取富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因为如此,这种“义”不带有抽象的说教而且更具有实践性。当遇到“义”和“利”冲突甚至生死的抉择时,更能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又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在他们看来,生死是自然现象,远不如理想和事业重要。为了理想和事业,可以牺牲生命。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形式下,率兵抵抗元军,后兵败被俘,被送到燕京坐了三年牢也拒不投降,在狱中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直至临刑时仍态度从容、义无反顾、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反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概,而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众多英雄豪杰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毅然舍身成仁,为国捐躯。

前贤和先哲的生死观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苦乐观方面也同样启迪后世。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段话的大意是:富与贵是人人所想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穷和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们,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么能成名?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紧迫的情况下也要实行仁德,在流离失所之中也要按仁德办事。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应当把个人的忧乐与民众的忧乐联系在一起,即“乐民之所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所忧,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王》)。

北宋的范仲淹又发展了孟子的思想,他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很多很多。人们所敬仰的海瑞就是一个例子。海瑞是明朝人,当时的嘉靖皇帝已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整天与方土求神佛,求长生不老之术,甚至抢掠民间童男童女,投入火炉炼丹。政治黑暗,民生困苦,生灵涂炭,许多官吏担心丢掉乌纱帽而不闻不问,惟独海瑞忧国忧民,置生死于度外,毅然上书皇帝,冒死陈词。他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招来杀身之祸,便买了棺材,诀别妻子,交出仅存的二十两银子,托同门办理后事。后来果然入狱,差一点丢了性命,直至嘉靖四十五年才出狱而官复原职。

2、人生态度方面

我们民族一向主张积极进取入世的人生态度,消极无为的一面始终为数不多且总居下风。先秦时墨家“非命”,不屈服于命运,他们一心救世,日夜不休,以苦为乐。墨子主张博爱和平,反浪费,反享受,反侵略。他跟孔子一样,有众多的门徒,但墨家组织严密,从事于实践自己的理想。有一次,楚王在科学家公输盘的协助下制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为了拯救宋国竟风风火火、狂奔十天,从鲁国国都曲阜赶到楚国国都郢都(湖北江陵),曲阜位于黄河下游,郢都在长江中游,相距一千公里之遥,全靠徒步奔跑,可以想象到支持他狂跑的爱心是何等的强烈而坚定。他到郢都后与公输盘在楚王面前用沙盘演习进攻和防御。公输用九种方法进攻,墨子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不能取胜,公输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可以取胜,但我不说出来,墨子说就是想杀掉我,可是我的三百名徒弟已在禽滑厘的率领下进入宋国登城防卫,准备应战。于是,楚王下令取消了这场战争。墨子不仅是一位直视人生、同情人民的实践家,而且是一位善于运用思想武器去唤醒人民,抨击统治者的智慧大师,他在当时曾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诸如;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们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的享乐挥霍?为什么人民要把政权交给一家人世代相传?为什么一个人死后要用活人殉葬?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费那么多钱?为什么父母死了,儿子要守丧三年,不去从事生产却受人供养?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要冒犯统治阶层,这就显示了墨子的高度智慧和高度勇气。

儒家也是主张入世的,虽然承认命运的必然性,但并不消极地听天由命。孔子畏天命但又风尘仆仆地周游列国,以图实现其政治理想,以致被人讥讽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微子》。在《论语·述而》中有一段记录孔子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话,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样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以上引述墨家和儒家的言行,两者都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但比较起来,墨家激进,注重实践,对旧制度采取“不合作主义”的立场;儒家重视伦理,思想保守,是改良主义者,它的改革跳不出“王道”立场的圈子。

我认为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赞美的,他身受权贵打击,一贬黄州,二贬惠州,三贬儋州,身处逆境而不沉沦,还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他六十二岁垂老投荒,1097年5月贬到儋州,1100年5月离儋北归。他热爱儋州人民,人民热爱他。他诗中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平”,“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把儋州视为自己故乡,他反对汉族统治者鄙夷黎族人民,诗中有“咨尔黎汉,均是一家”这种主张民族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可贵的。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敷扬文化、培养人才,为儋州人民开辟诗境,他在当地士人黎子云的协助下草创“载酒堂”作为讲课场所,为学生授课。他走后,原是文化荒漠的儋州,接连不断地出了举人、进士,他还为儋州人送药治病,带领学生开凿井泉,使群众喝上泉水,并劝导黎族同胞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至今儋州旧城还有许多设施用“东坡”命名,如“东坡村”、“东坡井”、“东坡桥”、“东坡巷”等,寄托着人民对他的怀念。苏东坡的世界观是有矛盾的,他想建功立业,但严酷的社会现实又使他无法施展抱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他的思想可以说是集儒、佛、道三家于一身,他兼有儒家的入世、佛家的超世、道家的避世,当他遭受挫折时常用佛、道思想解脱,他这时候的诗词就流露出有消极情绪,但是,儒家思想毕竟是他思想的主流,豪放旷达是他的诗词的总的基调。他虽然一生坎坷、未能大展鸿图,但他毕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政治上也取得了在北宋无人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没有苏东坡,司马光保守派就会更加保守;没有苏东坡,王安石改革派就会更加冒进。

阅读 725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夕颜

呵呵,我也觉着人生态度决定其人生价值,被聂兄抢先说了。

还有,个性决定其命运

1315年前

钟文晖

我们那边往往有许多人家喜欢在家先的下面、土地的上面之中间部分写“苏才郭福,姬子彭年”,横幅:“馀庆堂”。

1315年前

钟文晖

回以上各楼并问候以下各楼,人生的价值和人生应取的态度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望大家灌水讨论。

1315年前

杨柳长风

态度决定价值!!!

1715年前

雄陀刀具

学习了。。。钟老师可以在人网开一个专栏,,专门写这些。

2215年前

姜远林

哈哈,终于坐到钟老师的沙发了!

16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