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五年(1027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之所以在百姓心成神,是因为百姓从心眼里希望政府官员为民作主。但大家很少了解他的另一面。据《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爆料,包拯的建树也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神奇。他的成名作有两项。一是弹劾张尧佐,即赵祯皇帝爱妃张美人、温成皇后的堂伯父。张尧佐,字希元,河南永安人,因裙带关系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历任宪州、筠州推官。吉州有个道士和商人夜间饮酒,商人暴死,道士害怕就逃走了,被巡逻的捕获,同时还有一百多人被捕。转运使命令张尧佐覆核处理,受冤的人都得以解脱。皇上改任他为大理寺丞、汜水县知县,又升为殿中丞、任犀浦知县。犀浦地少人多,因土地引起的诉讼很多。张尧佐确定他们的田界,条具利害使人知晓,诉讼就少了。张尧佐任开州知州。回京后授予他判登闻鼓院。当时温成皇后还是修媛,想以门第抬高自己,故张尧佐稍微被提拔,担任开封府推官,提点府界公事,谏官余靖说:提拔张尧佐不应太快,过去郭后之祸起于杨尚,不能不借鉴。不久,张尧佐升任三司户部判官和副使。提升他为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历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官为龙图阁直学士,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被任命为三司使。第二年,谏官包拯、陈升之、吴奎说:“近年以来,水从城中冒出,地震、黄河泛滥,这是小人当道所致。天下都认为张尧佐主持大计,诸路苦于索求无厌,内帑受到借助的烦扰,法制凋敝,实在是因为张尧佐。臣等认为,亲昵之私,圣人也不能避免,但能处理妥当,不造成危机,这才是有所得。”仁宗祭祀明堂,改命张尧佐为户部侍郎,不久又任命他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赐他的两个儿子进士出身。包拯等又说:“陛下即位将近三十年,没有失道败德的事,近五六年来重用张尧佐,人们暗中议论,认为过错不在陛下,而在宫中的女宠、皇帝的宠臣和执政大臣。执政大臣不能以忠言相谏,而是阿谀奉迎,顺从皇上的意旨,惟恐高官要职不能令张尧佐满意,使陛下陷于私昵后宫之过。”后来皇帝没办法,做张的工作,张辞去宣徽使和景灵宫使。。。。。。。这大概就是包拯不畏强权的来由吧。
第二件事是拉下了宰相文彦博。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朝廷上他是很公正的,大公无私,出将入相,名震四夷,世人称为贤相,受封为潞国公。这样一位贤相却被包拯列入了张尧佐集团的重要人物。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决堤,包拯却将精力集中到打击文彦博上,借口陕西裁军引起动乱和后来的南方侬智高暴乱,把文宰相搞得一塌糊涂。
包拯在开封其实时间不超过四年,最大的惠民政绩就是百姓可直接进衙门告状。但他在开封府的工资却令人大开眼界。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包拯在任时每月进项如下:30石月粮,20捆柴禾(近三百斤),40捆干草(近六百斤),1500贯公使钱,另有20顷职田(2000亩);《嘉祜禄令》还记载:每月有100贯添支,年约300斤木炭。这样折算起来,包拯每年约有2.1到2.2万贯,再换算成人民币,约1300万元。
这个数字有点吓人,我甚至怀疑这种换算方法,但从实物看来,确实也不算少。所以那文章的作者说:包拯之清,清在哪里;他的廉,又廉在哪里呢?
期待专业人士得出进一步的正解。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月之影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