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武冈的历史底蕴极其厚重,可能厚重得让我们无法想像,无法呼吸!
《山海经》中“赧水”的定位,可确定驰名中名的两座古山。
作为资水别称的“赧水”中隐藏着怎样的惊人秘密?
一、从“屈家岭文化”到武冈四季岩“龙山文化”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而得名 。因与其它文化相比具备特有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部分器物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大体上属于同一考古文化体系,因此,有人把江汉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这类遗存,称作“湖北龙山文化”。也有人把湖南地区与之相当的遗存都包括在内,泛称为“长江中游龙山文化”。”
“屈家岭文化”虽然归属于“龙山文化”之类,但有异于中原“龙山文化”。这种具备特有文化特征的文化,被专家称之为“三苗文化”、“楚文化之源”。
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蔡靖泉教授在《长江大学学报》发表论文《江汉地区三苗酋邦的昌兴———屈家岭文化遗存的历史学考察》称:“基于大溪文化演变而成的屈家岭文化……迅即覆盖大溪且扩张更为广远,北入黄河中下游,南下沅湘及赣中……”
武冈四季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文坪镇拥坪村东洲山四季岩溶洞内。文化堆积厚10—70厘米,分布面积文化区30平方米。1986年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面积10平方米,出土4000—5000年间众多的石器、陶器、骨器。
武冈四季岩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就是典型的“长江中游龙山文化”。
也就是说,在约4000-5000年前,古武冈就有三苗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这个资料很重要:
1、证实了三苗部落在受到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原集团残酷打击下,从北往南溯“湘资沅澧”四水而上迁徙的历史事实。
2、为传说中的“舜征三苗,道死苍梧”的可能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考古依据。
在近代考古学兴起前,史学方面专家研究历史都是依靠古籍所载资料进行推敲。而古籍所载资料有限,并且其真实性也颇让人存疑,所记资料多有前后矛盾的。比如著名学者钱穆在缺乏考古资料前提下,于四十年代发表的《苍梧九疑零陵地望考》一书,就主观的认为远古时代的湖南为无文化可言的“不毛之地”。不光是钱穆,即使现在仍有不少学者质疑“舜征三苗,道死苍梧”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在尧舜之际的“苍梧”还在长江以北一带。“由虞夏之际至周初,随着南裔之域的扩展,“苍梧”之名遂南移至巴、濮、邓、楚之间的“南土”。他们普遍认为,尧舜之时,古苍梧之地不可能在尚未开化的南方,所以不存在舜“南巡”湘南的可能性。
武冈四季岩具有三苗特色的“龙山文化”古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尧舜之时湖南南部武冈生活着为中原所排斥打击的三苗民族,有力的驳斥了以上观点。
二、古苍梧“三苗”与古武冈“苗族”文化渊源
湖南著名史学专家何光岳曾在他所著《楚灭国考》里提到:“自武冈、宁远、道县一带居住有苍梧族……他们于战国中叶被楚国讨伐后,又被迫南迁入广西。”
苍梧族当是尧舜之时的三苗部落,即现在的苗族祖先。
《逸周书.王会解第五十九》载:“……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锺,锺牛。蛮杨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
这是西周时各诸侯小国向中原周王朝呈献的贡品名单。“长沙”和“仓吾”并列,说明在西周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诸侯国,地位是对等的,
“仓吾”即“苍吾”。当时苍吾向周朝进贡的是一种叫“翡翠”的贡品。这“翡翠”不是现代意义的一种宝石,而是一种漂亮的野鸡(鸟)羽毛。
苗族崇尚鸟羽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苗族的百鸟服、锦鸡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很多苗族服饰中,多地苗族有帽饰羽毛,裙摆下方缀上漂亮羽毛的习俗。
现在广西有些地方的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拔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转身走开。
所以说,从“仓吾翡翠”与苗族崇尚鸟羽等习俗看,仓吾族即今苗族前身是很有可能的。
三、从苗族迁徙史看古武冈苗族分布范围
《苗族史》一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史料翔实,并且根据苗族古歌中的《迁徙歌》,对苗族的迁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无论是中国苗族乃至全世界的苗族,都无一例外的奉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为祖先。
《苗族史》载:在湖南城步苗族中有祭“枫神”为人驱除疫鬼的习俗。祭祀时,要装扮“枫神”,头上反戴铁三角架,身上倒穿蓑衣,手持圆木棒,俨然传说中铜头铁额的蚩尤。
形似铁“三角架”的头饰在全国苗族中都是极为普遍的,这也说明苗族奉蚩尤为主是有据可依的。
三苗从洞庭湖一带向西南迁徙至武陵一带,繁衍生息,是“武陵蛮”、“五溪蛮”形成的主要来源。
当然,由三苗民族演变而来的“武陵蛮”不仅只有苗族先民,还包括瑶、土家等多个小数民族,但以苗族为主体。在一些史志,就直接把“武陵蛮”称之为“武陵苗”。( 梁启超先生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禹时期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苗族迁到武陵后,后续又有一部分由东向西迁徙,即向四川和贵州迁徙。
一部分继续南迁,逆沅水而上,迁至今靖州、绥宁、城步等沅水上游流域一带。
《苗族史》认为:唐以前的古武冈包括今靖州、绥宁、城步、武冈范围。抛开靖州,“绥宁、城步、武冈”在唐以前属古武冈应无异议,这一支苗族分布在沅水的范围,恰好与许多现代学者认定的苍梧郡范围相符。
也就是百度百科“苍梧”条目下所说的“长沙郡南、桂林郡北。”之所以说在桂林郡北,而未至桂林地界,是因为学者认为战国时,楚国势力范围都还未过岭内。(这里的“苍梧”指的是先秦年代的古苍梧,而非汉时在广西所建的苍梧郡,朋友们百度时要注意)
结合古苗族分布于沅水上游,武陵郡南界以及长沙郡南界与桂林北部交界所在地,当可基本认定,古苍梧郡所在地应在古武冈范围。
四、《山海经》的重要记载与“苍梧郡”县治的大致定位
《山海经》对舜葬地及苍梧方位的记载有数处,虽然颇有些自相矛盾,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现代学者认为《山海经》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也不是一人。大致自春秋始至秦汉,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刘向的原版自然已经不能直接看到了,现能看到的最早《山海经》版本,是晋代学者郭璞的《山海经传》,有宋、明、清三代的刻本(我搜集到的版本为明万历年间影印刻本,原书收藏于日本东京图书馆)。
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中的“山”即普通意义上的山。“荒”即平地,而所谓“海”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海”,而仅代表低洼之处。可能是山谷,也可能为湖泊、潭、渊、河流等海拔较低的水域。
《海内经》卷十八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方苍梧山、苍梧渊一带,其中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这里。该地位于长沙零陵郡境内。”
以上资料中,其小字是晋朝郭璞为《山海经》作的注,可不予理会。
从出现的“长沙零陵郡”这个地名看,这条记载显然是《山海经》后期汉时作者所为。
《海内经》并没说舜葬零陵郡治,而只是说“舜葬零陵界中”。
而当时零陵郡地界包含范围是较宽的,西汉初辖7县4侯国,包括今武冈、洞口、绥宁、武冈、城步、新宁等县所在地。
古零陵并非我们现在所知于公元589年由泉陵所改的“零陵”。有许多人学者认为,古零陵在今全州咸水镇。
但无论是“古零陵”还是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的宁远“九疑山”,这两种关于舜葬地的说法都不符合“苍梧之渊”的地理特征。
从“渊”的繁体及象形字可得知。“渊”至少包含两种意义,其一为“深潭、湖泊”之意;其二为“渊源、源流”之意。“苍梧之渊”在这里两种含义可能均包含在内。
而符合“苍梧之丘”、“苍梧之渊”的地理特征,并且符合我之前根据各种正史资料、《苗族迁徙史》所推测的古苍梧人(苗族人)聚集地武陵、零陵、桂林三郡交界地的古武冈范围,帝舜葬地最有可能在古武冈今城步白云湖一带。
还有一个重要资料是水文资料。
《山海经》中,记载了沅水、湘水,但没有记载资水。作为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资江”失载似乎不合常理。
其实,《山海经》中是有述及到这条水系的,不过,这水系在《山海经》中不叫资江,而叫“赤水”。
看到“赤水”的字眼,或许大家都想到了资水的别称“赧水”。
不错,“赤水”即隐藏在“赧水”中的惊天秘密!
(未完待续)
下篇预告:
1、通过对资水上游的考察以及武冈州志所载地名论证《山海经》中“赤水”即“赧水”、“资水”。
2、从《山海经》原文找到“古昆仑山”与“古苍梧山”分属“赤水”两个重要源头的依据。
3、古昆仑山即雪峰山的重要依据。
4、《山海经》所载苍梧山、昆仑山西边的“流沙”与“长沙”的关系。
附记:自上篇文章《古武冈资料汇总》发表以来,得到许多朋友以及老师的支持。
除了朋友们对我的点赞以及打赏,还得到一些老师、前辈的留言(包括悄悄话)鼓励。
感谢各位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作协刘主席对我的极大鼓励,您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的是一位杨老师。我不知道杨老师的情况,但他绝对应该是一位文史上的前辈。杨老师从我的文字里看出我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电话与微信的方式耐心对我进行了相关讲解。他通过我文字猜测我大概在三至四十岁的年纪。就这样,杨老师还是稍高看了我。因为我已四十好几了,按道理在我这年龄,在文字功底上应该有所沉淀,有所积累。但我还是无法避免本不是我这个年龄的“年少轻狂”所暴露出来的在文学修养上的“浅薄”。
今天发的这篇文字,本来在前几天就应发出来了。其一是因为近几日事情较多;其二也是听了杨老师教诲好好打磨了一下文章,去掉了一些“绝对”、“大错特错”等刺耳的字眼,自己读了一遍,感觉委婉舒服了许多。而其它方面的问题,还得靠日积月累,慢慢去改变了。另外因为这是发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不得不接受潜规,为了增加可读性,在文中不可避免的使用了一些较为夸张的字眼。但我可保证,我的观点建立在有可靠来源的史料上,不会让人误读武冈的人文历史。
再次感谢各位师友!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
新朋友请长按以下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一起探讨武冈厚重的历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