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坏境不仅影响一方人的生存,还影响一方的人文历史,塑造一方人的精神品格。
武冈,古称都梁,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六十九福地,也是湘西南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前国家主席华国峰曾为此亲笔题名:“楚南胜境”。
武冈处雪峰山最雄峻的西南端,资水上游。资水的西源古称都梁水,雪峰山是都梁父亲伟岸的身躯,资江水是武冈母亲甜美的乳汁。武冈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极有利于植物生长。据有关文献记载,明崇祯年间,武冈有虎(老虫)入城。
相传,东夷原是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初祖之一——蚩尤的九黎部落,被黄帝打败后,从淮河流域逐渐向长江中游的鄱阳、洞庭湖转移,史称“三苗”。也就是说三苗最后都藏身高岭大山。三苗活动在江淮、荆州一带,春秋战国时属楚地,故又称荆蛮、南蛮,楚人也以南蛮自居,雪峰山资江流域当然是其理想的生活地方。
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岗,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传统文化的融合更主要的是文化精神的融合。武冈人的个性象雪峰山一样刚强,象资江水一样激越,英勇顽强、敢担道义是武冈人精神优势之一。
那么,读者看了以上这些文字,知道我会写写楚南和老虫有关的内容,说来也巧,源于网络文学,我还真的有幸认识了一位叫楚南老虫的老先生,他本名钟柏元,是我书法界一位忘年交钟寻源的堂弟,他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武冈市民,也是真正的能写东西的老作家。他所创作显示出来的地方特色和风格是悲与壮的高度融合体,同时又始终洋溢着美学乐观和现实的精神。这就让我想起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所以说,悲壮的格调和理想化的色彩是地方文人描写社会题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在楚南老虫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难以捉摸的,人物所进行的角色互动又总是惊心动魄的。作者就善于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他们在古与今、性与爱面前的举止、抉择等一系列矛盾冲突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楚南老虫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活激情和正义的力量。
早些年会绘画丹青的楚南老虫,他融合了工艺美术画法,随时随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摹画下来。那时,他曾在油灯下为文化部门刻钢板油印画,在城镇和农村的墙壁上画共产党新中国的宣传画。
改革开放后,楚南老虫经常与武冈一些文学爱好者交流切磋艺事,并观赏、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名画和书籍,借鉴不同流派的技法,把作家的艺术灵感融入翰墨。楚南老虫的画潇洒飘逸,而且画路宽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均有涉及。
时代毕竟不同了,建国后在毛泽东时代文人无比风光,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青年已成了稀有品种,现在人们拥戴的是歌星、影星,甚至对于穷酸的文人连正眼也不瞧。况且筷子那么厚的诗集现在几乎没人翻看,大家都在热衷于网络游戏的点击,即使连恭维话也懒得听到一句,何况那种劳什子东西一不能赚钱,二不能当饭吃,年轻的文化人即使走上社会,他们的眼光里图的是房子、车子、票子,一个个现实得很,哪个还愿意蹲到图书馆一角找一本书忘乎所以或者拿回来当神供,所以这些似乎这很伤了这些老文人的心。老文人有被社会遗忘了的感觉。
但新近网络文化就让这个黯然的文化脉络时来运转,一根网线,一个QQ号,只要懂这种现代电脑科技,会泡功夫茶,会摆龙门阵,也就可以再续传世之作,但中国的历史都有几千年了又有几本真正的传世大作?
仔细想想,许多人年轻时因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文学上,抱定了为文学献身的远大志向,结果把许多人生也给耽误了。写了一辈子才发现文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就连鲁迅郭沫若此等先贤都要一般凉快去了,这时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反省,可是已经太迟了。
文学其实非常害人,害得一批又一批热血文学青年变成孤独文学老年,却一事无成,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无法写成一本传世之作,却将自己原本光辉一生都赔了进去。靠笔杆子不仅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连混个温饱也要用上无可奈何的力气。如今的稿费制度让不想做农民工但又做不了公务员的文人们一个个入不敷出,除了几个政府特定的文霸可以有丰厚的保障外,多数的边缘文人都在步履蹒跚,但为了面子还不能掉价,得挺胸收腹……
哈哈,坐在乐洋路一个小书报亭里,楚南老虫和我面对来来往往的过客,聊了以上一些话题。楚南老虫赞叹,武冈是一座千年古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优美环境,以至美食卤都的美称。其实,武冈的魅力,更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与古人,天然不可分。倘无古人而侈谈古城,那是滑稽。在这方面武冈人足可自豪,领都梁风骚之兰草、云山自然不必说了,古城墙更是蔚为奇观:出则风流千古宣风雪霁,入则斜而不倒却人为倒塌的斜塔。这些与武冈有不解之缘的地方特色,个个都堪称都梁绝境。回首历史烟云,恰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苍茫中的恢弘,留下永恒的记忆。这便是武冈这块土地上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景象。……可是,面对这个不伦不类的标志性城墙,楚南老虫又眉宇紧锁,沉默不语了。
回归历史,真正的秦砖汉瓦不必声东击西了。只是近几百年来,明末朱王的丝弦声声,仿佛披沙沥金,拂尘去埃,随着时光逝远,人们反而会看得更清楚,原来那一时期的武冈,曾经有过那么多的历史人物,有过那么令人鼓舞的文化交错。
说来也怪,比起长沙的博大,宝庆的喧嚣,常德的深沉,武冈其实是一座比较中庸小气的城市,但这里却埋藏睿智大气的皇家气息。也许这是因为,武冈的历史不是狭隘单薄,而是清丽平和;都梁的中庸不是浑噩平淡,而是深厚淡定。一如湘绣柔滑而有质地。
不妨看看,从穿城河岸文庙走出来的都梁文人骚客其平实而厚重可以说令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慨。而楚南老虫老虫那燃烧了近半个世纪的激情,更是体现了这位都梁老小个子无比的良知和勇气,老先生的才气勇气,铸就了他们的狂放大气。这也是都梁老一辈文人最耀眼的特色。而正直正义,嫉恶如仇,也在楚南老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面对过去的历史素材,还是对待后来的改革开放,楚南老虫大都敢于身临其境,或放笔疾书,或浅吟低唱,文人的傲骨正气,在他的眼里容不下半粒沙子,心中耿耿,必直言不讳……。
而另外一个方面,楚南老虫又是极富情趣、爱乡心切的文化人。虽然他其中很长一段时间曾经下海经济特区,甚至还长期寓居他乡,但他始终心系故土,情倾家乡。他的长篇小说《蛊境》可以说就是上个世纪武冈本土的巨幅风云史、民俗史,点点笔墨,尽皆浸透都梁的神髓风情。
著述如此,生活亦然。楚南老虫就像普通的都梁人一样,热爱武冈卤菜,喜欢血酱鸭。都梁老虫甚至还在武冈做过许多生意,恐怕也是都梁文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情趣的境界吧?不求大富大贵、高官显位,但求保持平民布衣底色,而又不失文人风度。这大概就是“楚南人”的诠释吧。
还有一点,那就是楚南老虫对乡土文化情有独钟。他甚至还亲笔写过或改过丝弦小曲,丝弦的文学地域性性是极强的,很值得学习。能从乡土的大众文化中看出精妙的艺术性来,这大概也是都梁文化的底蕴所在吧。
是的,作为文人,对艺术的钟爱和执著追求,才是他们的根本。在这方面,都梁人更可以感到骄傲,楚南老虫可以说都是这一时期默默无闻的代表。他的写作,绝不仅仅是凭激情,而是充满了地方特色的独特智慧机趣和高品位的艺术角度。对艺术美的追求,让他的不少诗文包括古体诗词,堪称字字珠玑完美,句句落地有声。
而今又值时尚潮涌,乱花渐欲迷人眼,好些年轻人尚不知尧舜,不晓汉唐。也有好些当代文人也随波逐流,附势求荣,媚俗哗众。但楚南老虫相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伴网络风云一路走来又一路走去的这些年头,像武冈人网这样的网络文化网站的应运而生,也真的造就了的武冈网络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武冈人的骄傲。楚南老虫作为武冈人网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在武冈文坛的整体崛起,在都梁地方文学史上的笔耕不止,可以说是非常老而弥坚,后来居上的,想想偌大一把年纪,恐也绝非易事。这就是楚南老虫的可敬之处,价值所在。
一个人没有朋友不但孤独,交好友当然不易,而邂逅“忘年交”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遇上楚南老虫这个不错的“忘年交”。也是得益与武冈人网的帮助。网络网站的文字,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楚南老虫也算是一个坎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谈笑幽默、吃喝简单、清心寡欲、和蔼如佛的人。忘年交,不仅仅只是友谊。有时候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的滋养。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观察、欣赏、解读,不知不觉产生一种耳濡目染。
艰难是磨砺人生的砥石,它可以培养人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就像燧石只有在锤击下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之所以每个人人生所碰到的绝不仅是艰难而已,不管是谁,人生都是一次漫长的旅途,我们在路上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会去接受一次又一次各种各样的经历。
喧嚣的书报亭里,忙里偷闲,没有功利没有承诺,只有真情和鼓励。在一起时,我每次去看他,那目光里始终闪耀着慈父一样的光芒。也有如老小儿一样的天真无邪,那种顾盼,令人感动。
岁月流动,人在朋友关系中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楚南老虫的人生经验、智慧,能使我们这些年轻人受到教益;当然毕竟我们的热情、敏锐、时代气息,也会让楚南老虫受到感染,变得年轻。其实年龄差距有时也会成为一道藩篱,把人隔离开来,相互陌生。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道世俗的藩篱冲破了。大家再就近接触,可见年龄差距不是障碍,不是鸿沟,重要的是,心中是不是燃着同样的火焰,精神上能不能契合,人格气质上能不能相互吸引......这些才是人和人之间能够产生默契的最为重要的无言互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