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公堂上的“堂”
武冈大东路公堂上,我老家所在。
公堂上,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特色:“堂”号特别的多。“公堂上”这个名字,主体就是一个“堂”字。除此之外,还有好几个院子也以“堂”冠其名。比如文积堂、英德堂、向兴堂、五桂堂等。
“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个院子要以“堂”冠名?
“堂”,《说文解字》解释是:堂,殿也。从土尚声。坣,古文堂。上面一个“尚”字,下面一个“土”字。尚假借为“上”,尊崇。《广雅》:尚,上也。值得尊重的“尚”,以厚土为其本,即是“堂”。其本义:住宅内的公共空间、共享空间,被各寝室围住的空间。是正房、高大的房子,尊长居住的地方,也是住宅内会面、议事处所。如祭祀祖先之事的所谓“堂事”,就得在这里进行。
堂屋,有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堂轴;有镌刻或附挂在堂楹上的楹联——堂联;有供人聚会用的桌椅。最重要的是,有贡奉祖先灵位牌的神龛。总之,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以堂为家族居住地取名,大概应是望族。除了日子过和舒坦之外,族人中大抵少不了有几个识文断字之人。这么一个家族,按现时的说法,一定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倘若族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只字不识,还会去弄一个高大的房子为标志,取名叫一个什么“堂”?
事实上也是如此。公堂上几个以“堂”冠名的院子,都是公堂上历史上人最多,也最昌盛的家族。居住在公堂上的,原是兄弟四人,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现时的公堂上周姓人家,原来四房的人占了几乎一半多。文积堂、英德堂、向兴堂、五桂堂,据我所知,都属于历史上最昌盛的四房人。
以堂冠名的房子,一般都修得十分的气派。
我有一个堂姨父,住在文积堂。小时候多次随父母去过姨妈家,至今对文积堂仍有很深的印象。
进文积堂,先要过一个牌坊式的槽门。进了槽门,顺着石阶就到了文积堂大门口。大门是四开的活动门。门扇上有雕花的窗棂。花草鸟兽,栩栩发生。跨过高约尺许的大门槛,就到了前堂。前堂后面是一个四合天井。天井再过去就是正堂屋。地面是三合泥的,光亮且平滑。堂屋两边是可以供多人就坐的长条凳。神龛里供有祖先灵牌。灵牌前,香烟缭绕,冉冉向上。堂轴、堂联上的字画,绝不会出于平庸辈之手。
堂婕父住在堂屋一的厢房里,有两扇门。一扇通堂屋,一扇开门是走廊,走廊下就是天井。
这种气派的堂屋,具有很浓厚的文化味。它的主人,大概不会是日子过得窘迫的人吧?
文积堂、英德堂、向兴堂的历史,因为年岁太过古老,建堂的主人我不了解。比较晚一点的五桂堂,我听多人说过它的来历。五桂堂的主人,是都以桂取名的五位兄弟,其中一位在国民党部队当过营长。正是这么一个昌盛的家族,才修起了五桂堂。也就是说,公堂上多“堂”,印证的是人丁、家业兴旺,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其实,公堂上这种由来很久的文化底蕴,远不止只是体现在以堂冠名的家族历史上,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比如地名上。
从地名上看,“公堂上”三个字就非常带有文化色彩,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公堂议事。公堂上街上,以前被叫做“铺里”。“铺里”,自然是做生意的地方,也就少不了经济文化的内涵。我家背后,有一处地方叫“书房坪”,我堂大哥在那里修了房子。他的一个儿子在湘潭大学当教授,自取网名叫“书房坪居士”。这一件事,大抵有点历史渊源,也有点历史与现实的巧合。更为重要的是,公堂上还有一大特色,不仅多“堂”号,而且多庙多庵堂(我在另一篇中会作详细介绍)。这种多庙多庵堂的现象,难道不说明佛、道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印记吗?
公堂上的从前,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做为从公堂上走出去的人,真的希望公堂上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不要被铜嗅味所淹没,给我们的后人多留下一点文化味。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周宜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