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豆腐香四方
在武冈市法新乡政府所在地---法新街上,两条只有500米长的十字小街上,密密麻麻地陈列着30余个豆腐架。步入小街,仿佛置身于白花花的豆腐世界。
据有关资料考证:法新豆腐加工源于清康熙年间,以白、嫩、细、脆、味美而闻名。近年来,全街涌现出34家私人加工铺,乡企业还办起了一家集体加工厂,日加黄豆近200公斤。
法新豆腐除一部分在本地销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销住武冈市城及长沙、邵阳等地。经过烘烤的干制品颜色金黄,味道香甜是又脆嫩,定点销往武冈市场,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武冈市,只要有人听出你是法新口音,他就会羡慕地说:“你们法新的豆腐真好吃。”因而,城里干部下乡检查、工作人员回乡探亲、乡下百姓进城访友,手里总忘不了要提点法新豆腐,少则几块,多则十几块甚至几十块。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夕,可忙坏了豆腐老板们,打电话预订或开着车专程来购买豆腐的应接不暇。
小街的村民靠加工豆腐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豆腐渣是喂猪、养鸡的好饲料,因此,小街又兴起了养殖业,富裕了一方乡民。
原载《湖南日报》1995年8月31日
《邵阳日报》1995年9月11日
黄沙有条商业街
金秋时节,笔者来到武冈市一个边远的小山村——秦桥乡黄沙村。只见村中心的黄沙坪街道两旁:高档鳞次栉比、厂店生意兴隆、行人熙熙攘攘,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华的生机。
黄沙村距武冈市城区约50公里,东南面与新宁县洞头、温塘等乡镇毗邻,是该市最偏远的乡村集散市场之一。近年来,当地村民积极走出山门,寻找市场,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经商的、办厂的、加工的、收破烂的、跑运输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在黄沙坪不到500米的街道两旁,拥有新式楼房32栋,大小工厂商店46家。据有关部门透露:仅黄沙坪的个体工商户,每年就要向国家缴纳各种税费30多万元。
在黄沙坪,笔者还听到许多带有神奇色彩的故事:黄沙村中心矗立着一幢5层高的大楼,也是黄沙村的最高建筑,楼主叫达世秋,今年才四十岁,矮个子,很瘦,但人却很精明。他是政策开放后当地第一个摆地摊经商的人,如今修起了楼房,还办起了山村里的小超市。别人不愿做的笨重生意,在他的店里却堆积如山,大到各种农具,小到陶瓷、日用品,种类齐全,任你自由选购。黄沙坪还有一个“大”老板,叫达世德,他经营的是收购废品,烂铜、烂铁、鸭毛、酒瓶,在他的眼里却是一块块闪亮的金子。打工仔何德松也不甘寂寞,在福建学成了一套竹艺加工技术后,投资10多万元,办了一家竹艺厂,生产板席、通风席、保健凉席。目前,全厂已有职工25名,日均生产成品20余件,产品打入了沿海市场。
黄沙坪个体私营经济的起步,为发展山区经济开了一个好头。
原载《邵阳经济报》1994年12月8日
附记:这两篇文章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的,当时分别发表在《湖南日报》、《邵阳日报》、《邵阳经济报》上。今天看了六点水关于长冲的文章以及大家的评论后,有所触动,特把它原汁原味地挂出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两篇文章这么短小,而且文笔一般,但竟然能在省报上刊登出来,可能编辑当时是另有意图吧!
另,我是原法新乡人,但近年来很少回去。据说如今法新村办起了好几家有规模的豆腐加工厂,而且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我也在秦桥黄沙工作过一年,但自从1995年离开黄沙之后,就再没有回去过一次了,听说现在小镇的面貌已完全变了模样,下次回乡一定要去看看了!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南海听涛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