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中山堂坐落在武冈城南郊武冈二中校园内。
站在稍远的地方望去,中山堂是那么古朴、典雅,宁静、肃庄,凝重、大方;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安闲地休憩于绿荫中。走近一些,就可以看出,中山堂是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单檐庑殿顶,砖木结构;那每一块青砖,每一根窗棂,每一槽瓦楞,还有瓦楞上的草,皆透出沧桑况味。细细品味嵌在大门顶部的石碑上的字吧。正中是“中山堂”。阴文,楷书,笔画圆熟老到。右侧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夏七月立”,民国三十二年就是公元1943年。左侧是“罗毅敬书”,罗毅是国防部少将部员。
从正面看到的是第一层和第二层。其实有三层,第一层须从后面看。后面有木板扶梯,从一楼扶摇而上至三楼。每一层基本是三间:正厅和左右厢房。这是主建筑。左侧右侧还有配套的耳房,后面还有花园等:共占地1300余平方米。
武冈中山堂,是省内保存得最好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物。1966年1月4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又被评为湖南百景之一。
为什么在湘西南之一隅武冈建中山堂?我们得追溯一下中国现代史。
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地址在广东的黄埔,简称黄埔军校。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另建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又于次年在武汉建立一所分校。1938年春,随着徐州会战的进行,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作出“秋季进行汉口作战”的决定。他们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东,就能支配中国”。7月4日,日本大本营以华中派遣军为骨干组建了武汉战略集团,从华东逐步向武汉进攻。国民政府早就判断南京失守后日军必进攻武汉,武汉保卫战势不可免。在紧急关头,武汉分校奉命迁移。原先打算迁至宝庆,后改迁武冈。为什么要迁至武冈?这里可有话说。一是武冈为湘西南军事重镇,东拒长沙、宝庆,南扼衡阳、桂林,西挽云南、贵州,北控靖州、芷江,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二是武冈有坚固的城墙,又有资江做护城河,可谓固若金汤;三是相对而言武冈物阜民足,可以提供粮饷;四是武冈祠堂、庙宇、大院子多,可让学员借住。军校初到武冈时,校本部就驻在城南陆家大院子,职工宿舍就在紧邻的张家花园。
武汉分校迁至武冈后,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又称武冈分校,俗称黄埔军校二分校。第二分校主任是著名爱国将领李明灏。李将军是湖南醴陵人,生于1897年,192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先后在长沙陆军讲武堂、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北阀军中任职,与彭德怀、陈赓、左权(李将军的表弟)等共产党人交谊甚深。抗战爆发后,他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主战派”。他有极强的献身精神,在二分校任职期间,更是夙兴夜寐,鞠躬尽瘁。
中山堂的兴建是李明灏将军首先提出的,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和纪念,亦出于对军校师生员工的爱国精神的激励。他亲自选址于风景胜地法相岩畔。工程于1941年3月动工,到1943年7 月竣工。当时的中山堂,一楼、三楼是军士、军官的住房,二楼——也就是正面看到的一楼——是纪念厅、图书室、医务室。纪念厅居中,进入大门,可见墙壁的正中悬挂着孙中山总理的遗像,两旁分别挂党旗和国旗,下摆一木制长方形供桌,供桌的后面是“总理遗嘱”的石刻。
二分校在武冈是为抗战培养中下级军官,到1945年10月迁往成都为止,在武冈先后招收了第十四期至第十九期学员,共六期十个总队(团级),人数达23000余名。这些军官大多捐躯抗日战场。法相岩太保洞穹顶上的“好男儿杀敌去”,就是他们走向战场的慷慨宣言。
李明灏将军在武冈期间,又和留日学者刘侃元教授创办了湖南省私立洞庭中学。洞庭中学名师荟萃,一时称盛。“洞庭中学”的校牌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手迹。但偏草,且草得厉害。“‘洞’字中间一横一个口,只扭了那么一下;‘庭’字是一笔连下来的,那一捺短短的,粗粗的,成了兔子尾巴;‘中’字是连着的两点中间加颤抖的一竖;‘学 ’字是一个黑点旁边加个‘子’。”“ 于右任是大书法家,‘洞庭中学’四字正体现他书法的独特风格,是艺术珍品。”(鲁之洛《小城旧韵》)
李明灏将军1948年11月应周思来电邀,奔赴华北解放区,为湖北、湖南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0月1日,李将军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5年荣获“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在武汉病逝。李将军在武冈分校期间在法相岩公园那一边建了别墅。现还在。
是的,“黄埔二分校”建于国家民族危难时期,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已栽入史册。“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黄埔二分校”的后续力量和影响,则如浩浩长江,奔流不息、绵延不绝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三畅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