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记载。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载:“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武冈州志》记载武冈东大路的十五个邮传铺。这条路沿着资江河一直到邵阳县,每铺间隔十里,共一百五十里。从武冈城开始,第一铺赤土铺(今头堂上),第二铺赤溪铺(二堂上)……
所谓的“赤溪”已接近“赤水”的真相了。而所谓的“赤土”,顾名思义,即红色的土壤。武冈不只是头堂上、二堂上一带,资江上游流域,红色土壤分布也极为广泛。
“赤土”与普通土壤的对比
这种红色的土壤被大雨冲入河中,河水自然会呈现一定的红色。这应该是武冈“赤水”河得名来源的正解。
武冈一直有把“赧水”作为“资水”别称的习惯。(“赧”音[nǎn])
在破译“赤水河”的秘密之前,我一直不大相信“赧水”是资水别称的说法。现在才知道,原来资江之名的来源就存在于“赧水”这谜底之中。“赤”字躲入“赧”中已数千年,成为千古之谜。
“赤”字与“资”音相类,大概与梁启超“苗”、“蛮”两字一音之转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资水”很有可能就是“赤水”之音误。
关于“赤水”即“资水”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即资水另一重要支流“蓼水”,大家都知道“蓼水”发源于洞口雪峰山。而很多证据指向雪峰山即号称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的昆仑山。
前几年就有知名教授发表过《论“西王母所居之昆仑山”即湖南雪峰山》的论文,资料极其翔实。
(有兴趣的可留言或加我微信索取全文,我会无偿发送给需要的人)
《山海经》所载昆仑山与赤水都是紧密相连的,有兴趣者可搜索相关资料,限于篇幅我在此也不多说。
总结一下《山海经》中“赤水”定位的巨大意义:
1、“赤水”的定位间接确定了号称中国第一山“昆仑山”的基本位置。
2、为中华五帝之一的帝舜葬地“九疑山”即城步巫山十二峰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3、可基本圈定“古苍梧郡”的范围即资水上游一带。
4、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流放线路能进行更加详细、真实的还原。
5、对武冈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给屈原到过武冈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长期以来,中外古今学者大多以为屈原之《离骚》都是意象之作。比如诗歌中的“朝发苍梧,夕至县圃”这句。“县圃”,被普遍认为是昆仑山中种玉的地方,而“苍梧”又被人为是宁远的九疑山。屈原诗歌中早晨从九疑出发,傍晚就到了中国大西北的昆仑山,按常理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大家把这当成是屈原的想像之作,是楚辞作为“浪漫主义”作品的源头。
但其实,屈原《离骚》这作品,多是写实。
对于屈原这部作品,我会在下篇——《离骚作品鉴赏及屈原武冈行踪揭密》有较为详细的述说。(喜欢《楚辞》的朋友到时可以参考一下。)这里暂不谈。
最后来说一下资水源头至邓远泰这一段的基本情况。
资水虽然发源于白云湖东的巫山,但巫山水西流至城步儒林南才一分为二,西流为沅,东(北)流为资。 也就是说,资水始自城步儒林镇。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一.湖广七》城步条载:巫水在县东。源出巫山,分为三派,东经县东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资江……”。
从现在的水文体系看,这条水道似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从城步巫水发源地的巫山一直到有“大溪”之称的白云湖,其东、北方向都是大山,其海拔都要比巫水源要高。巫水在巫山源头至白云湖段是不可能向东、向北流的。
只有当巫水一直西流至今城步儒林(即古武冈县治)时,才有可能在此地分流。一路继续西流,即“沅水”,一路转而向东北即“资水”。
但地理志所载这条古河道不知何因消失不见了。
估计是资江入口河道因河水含沙量过高引起淤塞而巫水全部向西流入沅水所致。
从海拔与等高线可知,城步至武冈,呈南高北低之势,所以这条河流是完全可能存在的。古河道具体在什么位置,得靠水文专家来作研究,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城步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地名“沉江渡”,一个在巫水流域城步白毛坪的附近,叫做“沉江渡村”。一个在城步儒林,叫“沉江渡居委会”。两地直线距离相隔八公里,估计现在不存在行政区划上的从属关系。从卫星地图上看现在的儒林“沉江渡”附近,是没有河流的,但显然,儒林“沉江渡”地名来源应该与河流渡口有关。估计是资江古河道消失后,儒林的这个渡口随之消失。随后有当地人搬迁至今白毛坪,依然沿河而居,把新辟渡口依然叫做“沉江渡”,这种情况属于因人迁徙而出现的地名迁徙,在古代较常见。这个我纯属猜测,不作为判断古资江河道的依据。因为没有实地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历史上这种河流改道的情况是不少见的。资江巫水正源上段重要河段的消失,为后世找寻资江源头造成了极大困扰。以至出现各地的资江正源之争。
比如广西资源以流程流量等科学数据认为是资江正源;邵阳双江口认为“资”是“汇聚”之意,夫夷水与赧水在双江口汇聚才称“资江”等等。
这些所谓的说辞,在最古老最权威的《山海经》的资料前,实在有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