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北京林业大学英语教师、博士施兵偶然发现一本大学英语教材出错。本应示范的教材,结果却出现了差错,怎么能用来教学生呢?之后,他开始给大学英语教材“找茬”,翻阅了近100本大学英语教材和相关书籍,发现问题的确不少。(11月9日《华商报》)
教材出疏忽、纰漏,已经不是第一次。两年前,郑州市一位教师发现某出版社出版的初一语文书上有错误,并指出30多处,因而引起社会舆论的热议。而如今大学教师竟然发现印着“教育部推荐教材”“教育部教学改革示范教材”等标识的大学英语教科书,既有语言使用错误(涉及语法、词汇、翻译、课文注解等),也有前后不一致差错、常识性差错、文字录入差错等错误。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来不得半点错误,否则会谬种流传,贻害学生。尽管我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但对教材的要求应该比这个更加严格。英语教材出错,既与编者的英文水平不够,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有关,也与出版社的急功近利,从编辑到审核、校对等环节缺乏严格把关有关。
只有本着为教育负责,为下一代负责的精神,加强教材编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地编写教材、审核教材,对任何一个错误都实行“零容忍”,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教科书出错乱象。【 作者:林日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1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