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知道它植物学名字叫什么,只知道老家人也叫它为“甘蔗”。这种“甘蔗”表皮是青白色的,与广东、海南等地产的表皮黑色的甘蔗刚好相反,所以我姑且给它取名为“白甘蔗”。白甘蔗杆有些类似于高梁杆,但是比高梁杆稍粗,很甜,如甘蔗一样甜。如果肥水充足的话,白甘庶的茎也可以长得像黑甘蔗一样粗大,但是那样往往不够甜,味淡了。白甘蔗与黑甘蔗不同的还有一点,白甘蔗用手或嘴可以轻易把它的表皮剥掉,而不像黑甘蔗需要用刀削。
从史书上得知,中国人种植甘蔗的历史悠久,在《楚辞·招魂》中有“柘浆”词,“柘”即“蔗”,柘浆是指甘蔗汁。东汉张衡《七辩》一文已有“沙糖”之称。南朝陶宏景《名医别录》记有“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也。”记载了甘蔗品种和栽培地区可制砂糖亦可生吃。有关甘蔗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可见中国是最古老的种蔗国之一。甘蔗是单子叶植物纲的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用茎埋植繁殖,也可用茎顶芽、侧芽进行人工离体组织培养繁殖。但是我们那儿的“白甘蔗”是用种子繁殖的,所以我一直怀疑“白甘蔗”可能不是甘蔗。
小时候很少吃过黑甘蔗,因为家里没钱买。母亲就在自家地多种植了一些白甘蔗,以给我与弟弟解馋。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种植白甘蔗的好时节。种白甘蔗首先要把播种培育幼苗,培育幼苗先得挑好苗床,苗床得挑一块肥沃、水肥管理方便的地,挑好地后得先把地平整好,然后把早准备的有机肥下到地里去。这时,就把头年准备保藏好的白甘蔗种子拿出来,经过挑选后的种子下到地后。过了一段时间,白甘蔗苗就会陆续钻出来了,两片娇嫩的叶子迎风招展,十分碧绿。白甘蔗苗钻出来后,长得很快。过半个月后,苗就会长到一个指头高。这时,白甘蔗就应该移植了。白甘蔗一般栽植在田埂上或水田边的地里。移植时,要施足时有机肥。我与弟弟平时干别的农活没有多大的干劲,但是每年移植白甘蔗,是最卖力的,因为我们知道种植白甘蔗主要为我们的。这时,我们挖穴,挑肥,搬幼苗都是十分卖力,干得不亦乐乎。栽植白甘蔗不能施氮肥,那样然后会白甘蔗长得很快,但是会使白甘蔗成熟寡淡无味。我与弟弟每次栽白甘蔗时,都会划会自己的势力范围。“亲兄弟明算账”嘛,以后知道哪些甘蔗长大后归自己,就好加强管理。白甘蔗栽后,弟弟还往往会掏出自己的小鸡鸡,把自己憋了半天的尿,全部浇在白甘蔗地,弟弟的想法是每株白甘蔗都想浇上一些,但是他的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的尿水再绵长,也不可能浇遍一百多株白甘蔗。但是,弟弟自然有别的办法,这以后他每天都会跑到那儿去尿上一泡,基本上用不了几天,他就把他所有的白甘蔗都尿了一个遍。这以后,他就等待他的白甘蔗快点长大了。
等啊,盼啊,到了炎炎夏日的时候,白甘蔗终于初长成了,这时白甘蔗已经高过我们人头了,而且它顶端的穗完全抽出来,并且有些红色,这表示白甘蔗已经成熟了。在农村,炎热的夏天没有什么消暑的饮料水果,这时,白甘蔗成了消暑佳品。祖国医学认为,甘蔗性味甘、寒,入肺、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及解酒等功效。主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醉酒等病症。实为夏暑秋燥之良药。《本草再新》云:“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日用本草》称:“止虚热烦渴、解酒毒。”《名医别录》亦云:“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虽然“白甘蔗‘不一定是甘蔗,但也应该是甘蔗的近亲,那么甘蔗这些功能,它也应该也基本具有吧。
每年,母亲都会种很多“甘蔗”给我们兄弟了,因为我们嘴馋。种植多了,有时我与弟弟吃不完。这白甘蔗适合食用时间仅有一个月左右,时间长了,它就老了,它所有的糖分和养料都从茎上转移到它的穗上去了,这时它的穗上种子已经渐渐成熟了,茎也没什么嚼头了。所以了,有些母亲也会挑些粗壮的白甘蔗砍下来,扎成一捆遇到赶集的时候,拿去卖。但是白甘蔗都不值钱,都是论根卖,一般都只是5毛钱一根,有时还5毛钱两根,而且在集上经常遇到熟人,都是给他们几根,所以也换不到几个钱。
那时,我与弟弟吃多“苗条”的白甘蔗后,对那粗壮的黑甘蔗兴趣十分浓厚。这好比一个男人经常与身材苗条像赵飞燕一样的女子处在一起,有一天也会烦了;于是他开始对那些丰满如杨贵妃一样的女子产生兴趣。而且在得不到的时候,这种想念的程度越来越强烈了。当时,我与我弟弟就这样的。总以为那黑甘蔗才是甘蔗,那又粗又大,拿在手中一节都可以吃大半个小时,不像白甘蔗几下就搞定了。但是黑甘蔗由于从广东或海南岛等北销往我们那儿,千里迢迢,路途遥远。所以,黑甘蔗就不是5毛钱一根,而是2块钱一斤了,一根甘蔗往往要3、4块钱才能买到。母亲扛着白甘蔗上集市叫卖的时候,一般都是夏末秋初的时候,这时黑甘蔗也已经逐渐上市了。每次,母亲卖完白甘蔗后就会给我们兄弟俩买一根黑甘蔗回去。
如今已经好多年没有尝过家里白甘蔗的味道了,现在对黑甘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兴趣浓厚,也很久没有嚼过了,尤其是母亲种植的白甘蔗和买的黑甘蔗。
(看了青松老师的图片,想起了白蔗。还有2006年自己写的这个小文)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苏山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