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百工之匠的尊师风尚

百工之匠的尊师风尚

黄三丛 2015-01-31 11:34 16

 在我们双牌乡一带,每当和工匠师傅们在一起吃饭,就会发现他们在喝酒前,总要神情肃穆地静默片刻,然后端起酒杯,用右手食指醮一点酒弹洒在地上;不喝酒的就用筷子夹三粒饭撒在地上,最后还要默默念念有词一会才用餐。我问做木匠的黄师傅,这是为什么?他说是对亡故的师父简单的祭奠仪式,表示不忘师恩。

原来,这是百工之匠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尊师风尚。

旧时代,家境贫困的人家为了谋生,往往打发孩子出门学手艺。学到一门手艺就意味着有了一碗饭吃,而这碗饭是师傅赐予的。民以食为天。所以学艺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要举行隆重的拜师礼。所谓隆重,并不是一定要孝敬师傅数额巨大的财礼,而是礼仪比较讲究,先要照烛点香烧纸摆上牲禽等供品行授徒礼,先向本行业的祖师爷神位跪拜磕头,禀告有关授徒事宜,接着向师傅跪拜行礼。师傅还了礼,就要告诫徒弟学艺的规矩,包括品行修养,行为准则。比如说做徒弟的要心术正,要虚心,要勤学苦练,要和为贵,要吃苦耐劳等等。徒弟则对师傅的教诲要一一接受,咽了口水应了话,并且牢记在心,绝不食言。

学手艺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非得三年不可,还要耐得住清苦。三年中,师傅不收徒弟的学艺费,带着徒弟走乡串村见习做手艺,也不开徒弟的工薪,只由东家管当天的伙食。所谓“徒弟徒弟,三年奴隶”,早些时候某些带着极左火药味的人批判这种行为是师傅对徒弟的剥削。这其实是一种无知的偏见。学任何手艺讲究的是精益求精,而要想手艺精巧,就得舍得时间和功夫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比如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去终南山学艺,就花了整整三年的功夫,从磨斧头刨子等工具的基本功学起,到练习砍、刨、凿的基本技能,最后才学会修造房屋的全部本领。不堪设想,要是当初鲁班浅尝辄止,学得点表皮功夫就急于出师下山混碗饭吃了事,华夏民族精湛的建筑工艺技术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若干年。

三年期满以后,手艺基本学到手了,徒弟就可以出师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升级做了“师父”的,不仅要向“弟子”诫真卦,就是行业的看家本领,比如工匠技艺的口诀、秘笈,宗教的咒语、符讳等等;还要赠送弟子一套工具,木匠的斧凿袍子锯子堕钻,师公的牌带行头牛角戒尺之类,叫做讨吃家伙;举行了出师仪式(师公叫抛牌)以后,等于修业期满,准予毕业,徒弟就可以自立门户,外出招揽生意。技艺高超、人品优异的手艺人格外吃香,迎请的主东络绎不绝。

想想看吧,由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修炼成一个手艺高明的师傅,不仅有了一碗饭吃,还可以凭着手艺挣钱讨老婆、养家糊口,还可以收徒授艺晋升到师父级别。这一切福祉,全是师父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父母只生了我的身,师父教我做匠人,这师徒情就等同于父子情了,同样要永世不忘。跟孝敬父母一样,师父在生时,逢年过节、生辰华诞都要去叩问、庆贺;师父亡故要前去灵前尽弟子礼;有些人家还将师与天、地、国、亲四大伦常并列,供奉在神龛上,四时祭祀,香火不绝。缘于这碗饭是师父赐给吃的,我们双牌一带的百工之匠们,还约定俗成地兴起了本文开头叙述的场景,实行简易的餐敬仪式。据黄师傅说,弹指奠酒祭饭时,还要默默念诵起师父的名讳,在头脑里观起师父的形象,表示恭请师父飨食的同时,还有自觉置于师父的关照之下,正直为人阳光做事的意思。

阅读 1.1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黄萧荪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但愿二位不要因为这点东西在构置误会与隔阂甚至相互纠结不清。尊师重教是应该的,社会好老师居多,尊重老师的学生居多。不过说到唐生取经,把悟空折腾得要死,先是设套控制,然后在取经途中老是污蔑悟空,甚至把悟空气回花果山,自己又搞不定妖精,重大任务全部交给悟空和八戒,这唐师傅实在不值得尊重!

359年前

御史在线

文艺批评是很正常的文化现象,本人批评任何人无意使用任何有损人格的脏字。但是,你一会儿“黄眼珠”,一会儿“文革小将”,一会儿“乌眼鸡斗士”,给人家贴那么多侮辱性的标签干嘛?亏你一大把年纪了,还当过什么小学校长,你就这么点修为?难怪叶海燕要校长放过小学生。

589年前

作者回复:

"遗憾的是,我们一些以师父自居的人,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在为延续了千百年一如奴隶制度似的师徒制度高唱挽歌。”
——是你首先点的火。我只是揭示了旧时代形成的尊师文化现象,怎么就是“以师父自居”了?怎么就是“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了”?“怎么就是唱挽歌”了?难道年纪大的人就不能维护自己正当的尊严,要甘心情愿受你的诽谤攻击侮辱吗?你怎么就不能稍有点修为,端正最起码待人的态度吗?我当过小学校长是我的光荣,值得自豪的是我的学生中没有不通情达理的人。

2015/2/5 11:40:14

御史在线

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给一个没有经历文革的人贴一个“小将”的标签,真是可笑之极!你发帖子,难道只允许存在赞美之声,而见不得与你意见相左之言?

549年前

作者回复:

我的小文释放的信息与你所持的批判师徒制的观点是两古道上跑的车。年轻人应该有改革创新精神,但是拿客观存在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开刀似乎有点小题大做,或者有无的放矢之嫌。文革“小将”之风不是哪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专利,它可以残存在一代又一代乌眼鸡斗士的脑海中。

2015/2/3 8:50:49

白云浪子

其实这就是教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什么都要有一种感恩之心......常怀感恩,才能够知恩图报。师徒关系带就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明、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师傅领进门,修身靠个人”,有人对这种师徒关系讨伐的话,可否拿自身去想一下:没有师傅的教导,学不会字,也耕不了田。师者,并不是拜了才是师,父母、益友、三人行者都可为师也......

469年前

周光佐

我家是木工祖传,父亲也带过很多徒弟!!所知都如老师所写!!!!!!!!!!!!

559年前

御史在线

我们就事论事,不要像文革小将那样随意给人贴标签。事实证明,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也不要挥舞伦理道德的大棒吓人,那样做属于既得利益者钟爱的伎俩。唐僧收徒,究竟教会了徒弟们什么东东?是教会了悟空降妖伏魔?教会了八戒腾云驾雾?还是教会了沙僧化缘挑担?这些都不是师父教的吧?唐僧收徒,说白了,只是找了一伙人给他打工。更为可恨的是,为了控制悟空,达到永远为他所用的目的,竟用欺骗的手段让悟空中了圈套,这样的师徒制度,有什么理由值得讴歌?

619年前

作者回复:

“我们就事论事,不要像文革小将那样随意给人贴标签。事实证明,那一套已经行不通!”——这话正是该我说的。我不明白的是,我的小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叙述一种存在了若干个历史时期师徒伦理关系,怎么就碍着了“小将”哪根充满火药味的神经呢?

2015/2/1 21:05:00

苏定方

师徒制其实还是蛮感情的。民间的匠人一般都讲义气讲人情。

549年前

张铮_36161

有趣,传统的东西其实是最有生命力的。

579年前

陈碧秋

读黄老师的文章长知识,虚心向黄老师学习!

769年前

无名氏

我看3楼和4楼怎么是同样的口气,再一看, 原来是一个人。我也有同感。几年前,我看过赵本山收徒仪式的照片以后,就再也不看他的小品了。他和她的新太太穿着黄艳艳的真丝大马褂,叉着腿,高高坐在堂屋上面,威严地看着弟子们孔着屁股朝拜,真是很恶心。相信如果现在再来个文化革命,只要条件合适,那些当初孔着屁股拜他的人,必会比着劲儿去踢他的屁股。

779年前

兵子驼

是的,有一门手艺,那个时候,就是可以的。

369年前

开拓无限

那是不已经济为中心的年代,现在就是速成,付费 ,这些还算是公平交易,在某些学校,老师上课时间不教完,事后收补课费, 还有些大学,老师喜欢喝女生有一腿,要不就不发毕业证,

469年前

御史在线

师父值得尊重,徒弟也同样应该尊重。现代社会,师徒之间是一种等价交换关系。师傅有经验,用来卖钱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徒弟交了钱买师傅的技术,作为师傅,拿了人家的钱还要变着花样敲诈更多剥削更多,甚至还要从精神上控制着徒弟,这种手段未免太卑鄙!红包老师的出现,红包教练的出现,正是在这种中国式师徒制土壤长出的怪瘤。

399年前

御史在线

你师爷教你师父时留一手,你师父教你时又留一手,你教徒儿时再留一手,等你徒儿教徒孙时,不知还有多少可保留?不可否认,中国师徒制传承了部分技艺,但也阻碍了科技发展。由此,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现代高科技造不出越王勾践剑?为什么近代史上,华夏文明远远地被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大潮抛弃?现代管理制度的启蒙,标准化技术的普及推广,敲响了师徒制的丧钟,遗憾的是,我们一些以师父自居的人,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在为延续了千百年一如奴隶制度似的师徒制度高唱挽歌。

449年前

作者回复:

师徒制是不是值得口诛笔伐必欲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那是现代理论家们的事。我的小文叙述的是一种传统伦理文化现象,请大家们手下留情,给本来被糟蹋殆尽的正统人伦关系一丝喘息的机会,以不至于都成了六亲不认的黄眼珠。

2015/2/1 9:30:28

言宋

我在家时,正月初二上他们家拜年,我一老表是常不在家的,他上师傅家拜年去了。

299年前

言宋

在我们那边也是这样,那年月,在家务农的青年男子为了日后有好的生活前景常常要拜师学艺,学木匠的居多,也有学建筑的。我两个老表,一学木匠,一学泥工,他们的生活也较一般人好,早点成了家。

399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