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双牌乡一带,每当和工匠师傅们在一起吃饭,就会发现他们在喝酒前,总要神情肃穆地静默片刻,然后端起酒杯,用右手食指醮一点酒弹洒在地上;不喝酒的就用筷子夹三粒饭撒在地上,最后还要默默念念有词一会才用餐。我问做木匠的黄师傅,这是为什么?他说是对亡故的师父简单的祭奠仪式,表示不忘师恩。
原来,这是百工之匠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尊师风尚。
旧时代,家境贫困的人家为了谋生,往往打发孩子出门学手艺。学到一门手艺就意味着有了一碗饭吃,而这碗饭是师傅赐予的。民以食为天。所以学艺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要举行隆重的拜师礼。所谓隆重,并不是一定要孝敬师傅数额巨大的财礼,而是礼仪比较讲究,先要照烛点香烧纸摆上牲禽等供品行授徒礼,先向本行业的祖师爷神位跪拜磕头,禀告有关授徒事宜,接着向师傅跪拜行礼。师傅还了礼,就要告诫徒弟学艺的规矩,包括品行修养,行为准则。比如说做徒弟的要心术正,要虚心,要勤学苦练,要和为贵,要吃苦耐劳等等。徒弟则对师傅的教诲要一一接受,咽了口水应了话,并且牢记在心,绝不食言。
学手艺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非得三年不可,还要耐得住清苦。三年中,师傅不收徒弟的学艺费,带着徒弟走乡串村见习做手艺,也不开徒弟的工薪,只由东家管当天的伙食。所谓“徒弟徒弟,三年奴隶”,早些时候某些带着极左火药味的人批判这种行为是师傅对徒弟的剥削。这其实是一种无知的偏见。学任何手艺讲究的是精益求精,而要想手艺精巧,就得舍得时间和功夫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比如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去终南山学艺,就花了整整三年的功夫,从磨斧头刨子等工具的基本功学起,到练习砍、刨、凿的基本技能,最后才学会修造房屋的全部本领。不堪设想,要是当初鲁班浅尝辄止,学得点表皮功夫就急于出师下山混碗饭吃了事,华夏民族精湛的建筑工艺技术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若干年。
三年期满以后,手艺基本学到手了,徒弟就可以出师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升级做了“师父”的,不仅要向“弟子”诫真卦,就是行业的看家本领,比如工匠技艺的口诀、秘笈,宗教的咒语、符讳等等;还要赠送弟子一套工具,木匠的斧凿袍子锯子堕钻,师公的牌带行头牛角戒尺之类,叫做讨吃家伙;举行了出师仪式(师公叫抛牌)以后,等于修业期满,准予毕业,徒弟就可以自立门户,外出招揽生意。技艺高超、人品优异的手艺人格外吃香,迎请的主东络绎不绝。
想想看吧,由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修炼成一个手艺高明的师傅,不仅有了一碗饭吃,还可以凭着手艺挣钱讨老婆、养家糊口,还可以收徒授艺晋升到师父级别。这一切福祉,全是师父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父母只生了我的身,师父教我做匠人,这师徒情就等同于父子情了,同样要永世不忘。跟孝敬父母一样,师父在生时,逢年过节、生辰华诞都要去叩问、庆贺;师父亡故要前去灵前尽弟子礼;有些人家还将师与天、地、国、亲四大伦常并列,供奉在神龛上,四时祭祀,香火不绝。缘于这碗饭是师父赐给吃的,我们双牌一带的百工之匠们,还约定俗成地兴起了本文开头叙述的场景,实行简易的餐敬仪式。据黄师傅说,弹指奠酒祭饭时,还要默默念诵起师父的名讳,在头脑里观起师父的形象,表示恭请师父飨食的同时,还有自觉置于师父的关照之下,正直为人阳光做事的意思。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三丛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