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耒”和“耜”的诞生

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耒”和“耜”的诞生

两担谷 2021-03-13 16:13

从农业的产生来看,最初人类发现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固定的植物来获得果实,于是农耕应运而生,最初刨地的方式是用手。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把石、木棒打磨或削尖后并辅以一定的长柄就制成了最古老的农具。 “耒”和“耜”[sì]是我国夏商时期广泛使用的耕作工具。


那么我国最原始的“耒”和“耜”是怎么发明的呢?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猎,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看到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把土供起。一路供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扳,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在翻土过程中,炎帝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弯度,成为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为了多翻土地,后来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

“耒”是个象形字,形如木叉,上有曲 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是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都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考古学家认为,耜是一种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

形制为扁状尖头,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人土起土。在古代文献中,存在大“耒”和“耜” 的记载。如《说文》中:“耒,手耕曲木也。


《礼记?月令》:“天子亲载耒耜。”《后汉书? 章帝纪》中有:“耒其柄,耜其刃。”可见,“耒”和“耜”是古代早期农具,产生比犁要早。耒主要指这种农具的柄,耜则更多指农具的前端用于翻土的部分,最初为木或骨制,后改为靑铜和铁器,相当于今 天所说的“犁头”。

“耕”字为何不用“牛”作偏旁,用牛耕地起于何时?众所周知,我国古代耕地是用牛拉犁。那为何“耕”字以“耒”为偏旁,而不像“犁”用“牛”做部首呢?牛耕到底是什么时 候开始的呢?“耕”是个会意字,左边为“耒”,右边为“井”。耒是我国古代犁产生以前主要的耕作工具,而“井”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用“耒”在“井田”上劳作,便是耕。所以“耕”这个造字是很形象的。由于使用牛耕远比“耒”耕要晚,所以不以“牛”为偏旁。而“犁”通常指铁制翻土工具,这时候已大量使用牛代替人力,故以“牛”为部首。牛耕始于何时?存在争论。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认为产生于西汉中期。


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赵过始为牛耕”的说法。据《汉书?食货志》载,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北一带推广牛耕,并令当地善耕种者前往学习。这是我国史籍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牛耕技术。可见,当时只是推广牛耕,其产生应该更早。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牛耕在战国时期已经很普遍。



告牛


阅读 1.7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