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武冈的在军事经济上的地位问题及武冈人的蛮性问题,我还想再哆嗦几句。
今年适逢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各类媒体都高调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并举行了相应报道,因此邓总设计师率领红七军露宿木瓜桥,木瓜桥变"红军桥","萝卜眼里长铜钱"的传说,以及红七军进攻武冈受挫,邓大人损兵折将,黯然神伤地离开武冈之事,都被人搜出来并津津乐道,这些事或许能见端倪。
其实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红七军起义后在其老家的日子不太好过,被广西军阀撵得东躲西藏,四处奔命,最后实在混不下去了,准备绕道过境湘西南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傍大树去。于是一支不到三千人的残兵败旅就退入了湖南绥宁境内,不想在广西镇内屡打败仗的红七军一入湘省就打了一个胜仗,三下五除二,轻轻松松地就把绥宁县城(今绥宁寨市古镇)攻下来了,得到了有限的补充,并大大提升了全军的士气,这支以广西人为主的军队几乎都有点盲目乐观起来了,认为湖南人不过如此,没什么可怕没什么了不起的!
接下来在寨市休整的两天里,陆续得到下一步将要过境的武冈县城的信息是:武冈城里正规军不多,主要守城力量是地方民团,总数加在一起也只有几百人;武冈经济富庶,商旅发达,城中店铺商户大户很多。鉴于年关将近,天气转冷,红七军的冬装都还没有着落,打绥宁县城又异常轻松。红七军前委一致决定:打到武冈去,拿下武冈城,让全军将士过一个闹热年!
不想红七军在武冈城下碰了一个又大又硬的"石"钉子!
据以前一些曾见证此事的老人回忆:武冈城里外都是用几百斤上千斤的青石围就,作为进攻方的红七军,根本没有重武器,因此首先就吃了一大亏。作为守城方,虽是以民团为主,战斗力却超强。武冈商会运作历史悠久,有一成套的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战事一起,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成年男子都上城头,老弱和妇女则负责后方,城头上摆着放满银元的箱子,宣称打死对方一人立即赏银五块,己方死伤一人,公家抚养全家。负责后方的人大部分在从事抱祡烧火熬稀饭的事,用商家捐献出来的大米和大口的黄锅鼎罐熬稀饭,这稀饭可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用来招呼"客人"的,待进攻者爬云梯上到一定高度时,城头上一桶滚烫灼热的稀饭兜头浇下,根本不用什么正规军使用什么正规武器,很具杀伤力!你自己也可想象一下那一桶滚烫稀饭浇头的情形,去年有报道说广西某地一酒店有妇人在用膳时出言不慎,激怒了在酒店打工的一男孩,被其将端送的一碗油汤兜头浇上,结果这妇人从头到背惨不忍睹!我心想,幸亏这男孩不是武冈人,若是武冈人,拿一桶稀饭来,小命焉能还在?
所以红七军在武冈城下虽然战斗得非常英勇,最终的结果却还是令人痛惜的损兵折将,铩羽而去。我想邓大人在转身离去背对武冈城的时候,是不是会像今日的武冈人约架打输之后撂下一句诸如:我会记得你的,二腻再来找你!之类的狠话来?
由于旧武冈是进出滇黔桂的咽喉要道,兼之经济发达,商旅繁庶,因此历史上不乏此类反复攻掠的战例,如南明桂王永历帝时期,那应是武冈历史上最惨痛最揪心的时期,后来晚清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几次过境武冈,及民国时期广西军阀沈鸿英冒犯武冈,其中都有武冈行商脚担们的身影。
至于行商脚担们的扁担,那是非常讲究的,这是谋生的工具,前文讲了"一根扁担盘一家",一家人穿衣吃饭全靠它了,不讲究不行!
这扁担必须找上好的杂木刨制而成,刚中有柔,硬中带软,不轻不沉,不翘不裂.扁担的两头略尖,包上铁皮,钉有铁钉,上面刻有主人的名字或其他的记号,比现在农家常用的竹扁担略长三到五寸,一般来说,挑三五百斤重物不成问题.
这扁担对出门在外的行商脚担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是他们走南闯北的重要装备,也是片刻须臾也不离身的宝贝,就是晚上睡觉也要小心地把它枕在枕头下或摆放在床边随手够得着的地方.因为它平时是养家糊口赖以吃饭的家伙,危急时刻则是临阵搏杀赖以防身护命的武器。
上世纪初,贺龙肖克率领的红军队伍过境武冈,曾有一部分武冈人因而加入了红军队伍。当时流传较广的一个描写某人参加红军队伍的段子是这样的:这人挑着一担煤炭出外粜米(实际应是籴米,但武冈南乡方言里都把这种用实物换粮的交换方式称之为粜米),路上碰到红军雇挑夫,其人二话没说,撂掉竽筛和煤炭,提着扁担径自参加了红军,就这样走上了一条解放全中国从而也解放了自己的伟大道路。我对这个段子的真实性是常存疑虑的,但这个段子所描绘的旧武冈行商脚担的生活情形则是真实的。
学生时代看<<水浒传>>,常常被书中人物的故事所吸引,也对书中人物所持的兵器很有兴趣.发现他们所惯用的兵器,除林冲关胜等职业军人所用的是常规兵器以外,大多数人所使用的大多是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常用工具,如斧,锤,棍棒,禅杖,渔叉,铁锹等,不一而足,其中有个叫一丈青的,更是使用了一条绳索.可以说是除十八般兵器外,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但翻遍全书,竟然没有一个是以扁担为兵器的!一部号称描写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经典巨著,其中描写的英雄人物竟然没有一个是以扁担作为兵器的,这未免不是一个天大的遗憾!
前些年阅读武冈籍农民作家钟连城老师的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匪王>>(以武冈籍巨匪张云卿为主人公)时,看到书中似乎写到了有关以扁担为兵器进行生死相搏的场面,但事过境迁,已记不清了.倒是近几年出现的一大批以抗战为题材的神剧,內中常有乡村农民以农具为武器与鬼子搏斗的场面,不独有扁担,还有各色农具.窃以为就这一点而言,这些抗战神剧的编剧导演还是要比施耐庵老先生略为高明!
在我的老家,过去男子都有从小习武的风气,备成年后闯荡江湖以应不时之需.这些拳脚工夫中就有以扁担为兵器的功夫套路,舞起来虎虎生风,与棍术相似却比棍术更显威力.另有一套"板凳舞",则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具板凳为兵器,非劲大力沉者不能舞动,若是以扁担与板凳表演对练,则尤为精彩!这两样套路我儿时都亲眼见人表演过,现在可能已失传了,因为这批人中,我父亲作为年龄最小的,也已年近八旬,其他年长者,已先后作古了.倒是前几年,武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个项目叫"板凳龙",居然在省里申报成功了,我以为既然同以板凳为名,想必其套路应当差不多.后来找机会看了人家的表演,却大失所望,不过是江湖杂耍的手段,离实战搏击的武术套路差得远了去了!
在我老家的家中,曾保留有父亲年轻时使用过的一根扁担,但父亲与我兄弟姐妹已离家多年,家中老屋托付邻居照料,门窗已坏,家什所剩无几,那根扁担也不知流落何方?现在想来,殊觉可惜!如果还在,应当是可以作为历史文物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