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荠菜香《邵阳日报》
林日新
近日,我打算到省城儿子家去一趟,问在那里带孙子的老伴需要带什么东西。老伴说:“你去挖两斤荠菜来吧。”我说:“还没到三月三,挖荠菜干嘛?”老伴说:“孙子要吃荠菜馅的蛋饺呢。”一听是孙子要吃,我连说:“好的,好的。”于是,我拿着一把小刀,提着小篮子出了门。
时值正月末,寒意仍浓。走在田野阡陌上,除了山边的几丘油菜田,其余地方是一片荒凉,眼见之处尽是蜡黄的枯草,到哪里去找荠菜呢?我的思绪一下穿越时空,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
那时,荠菜是最常见的充饥之物。每次我与妹妹穿梭在田间小道和荒山野岭扯猪草,一看到嫩嫩的荠菜就把它扯起,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袋里,不让它与猪草混在一起,为的是拿回家让母亲做荠菜羹。那时,缺油少盐,荠菜只在开水里焯一下就吃。如此长时期地吃荠菜,把肚里那少得可怜的油水刮得一干二净,喉咙里直冒清水……
想不到,如今国家繁荣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荠菜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不仅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星级宾馆、酒店等大雅之堂,就连城市家庭的小餐桌上,随处也有它碧绿的身影。我对荠菜心存芥蒂,对吃荠菜很有抵触。每逢宴会,大家对荠菜等“绿色食品”狼吞虎咽时,我也只是伸出筷子,夹一两根塞进嘴里,象征性地尝一尝。
荠菜又叫地菜,别名野荠、护生草、地米菜、鸡心菜等。中医认为,荠菜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功效。民谚说:“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传说称,神农氏得知不少百姓因长年劳作,常患头疾。他便叫人挖几蔸地菜,洗净后,与鸡蛋一起煮,让百姓吃蛋喝汤。百姓吃了之后,头就不痛了,身体也慢慢地变得强壮起来。这一风俗,流传至今。
历代文人墨客曾不惜笔墨给予荠菜赞赏和推崇。《诗经·邶风·谷风》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杜甫年老落魄时,靠“墙阴老春荠”撑过“安史之乱”后那段最艰难的岁月。著名的美食家苏轼则是个“荠菜控”,他在《幽居》中写道:“荠菜挑供饼,槐芽采作葅。”在他看来,荠菜是他春日的主打菜,而不仅仅是尝鲜而已。宋代名臣范仲淹少年时家境贫寒,常以荠菜充饥,后写了《荠赋》以示感激:“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我在田埂上寻了许久,也没挖到几蔸荠菜,便向老伴诉苦。她便在电话遥控:“你要到油菜地边、荒山野岭或水渠旁才找得到。”我只得依言而行。果不出老伴所料,我很快在水渠边找到了绿绿的一丛丛荠菜。用不上一个时辰,我就挖起了满满的一小筐。由此看来,还是老伴经验老到,我这个几十年没挖荠菜的人还得多多操练才行。
翌日,我坐长途车来到省城。看到那苍翠欲滴的荠菜,孙子立即拿起一把,放在鼻子旁嗅个不停,连说:“好香,好香,今晚就有荠菜饺吃了。”老伴留下了一些,把其他的分成十来份,分别送给了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当晚,这些能干的家庭主妇便使出看家本领,或拌或炒或烩,荠菜的清香便在省城的空中飘飞……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