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亭诗集》卷一有乡人邓辅纶《述哀诗》,感人至深。
下马拜孤坟,坟中葬阿谁?
阿母有三儿,一儿独悲哀。
荣名驱我去,远行湘水湄。
是时母病肺,沉疴在中闺。
况当子出腹,调护违所宜。
声嘶颜惨戚,气血亦俱衰。
入室别阿母,长跪牵母衣。
婢妾相宽大,母病良易差。
儿生十五年,今始与母辞。
拭眼泪已枯,不语中肠悲。
母送不逾户,回首迷瞻依。
宁知母子恩,割绝当斯须。
儿去未逾月,母病遂不治。
垂死向父言,君当还我儿。
次男才十二,娇弱无礼仪。
突遭此大事,泣血安所施。
襁中第三儿,堕地一月奇。
阿母先汝死,汝命那可知。
儿生不识母,儿大宁母思?
何当大儿归,鬼伯为踟蹰。
苟得须臾延,便可呼召之。
儿时滞长沙,母死魂来窥。
灯炧忽微明,中见母泪垂。
瞑目即见母,心魄成惊疑。
数日凶耗至,号痛发狂痴。
奔还三绕棺,长为无母儿。
临没独见怜,罪重来归迟。
倏忽二三年,辗转常酸嘶。
桃李吹春风,松柏成高枝。
此物手所植,岂忘掩岁时。
恻恻游子心,悲来无端倪。
痛哭北邙下,何用生乖离。
作者的母亲育有三子,除15岁的作者外,还有12岁的弟弟,以及尚在襁袍中的弟弟。为了功名,作者远赴长沙求学,临行前,与母亲依依不舍。离家不及一月,慈母便撒手人寰。母亲临终时,顾念三子,尤其是他这个长子。归家奔丧的作者,痛如何哉!读此诗,我自然想到了我凄苦的母亲。
诗的写法自然受到蔡琰《悲愤诗》的影响。但这种丧母之痛,岂可轻言“拟作”?钱仲联先生对此诗评价极高:(邓)弥之抒情之作亦极胜,盖大家未有不深于情者。世以摹拟为弥之病,亦曾一读《白香亭诗》乎?又说:(此诗)哀感动人,虽素以白描擅长之巢经巢(清代贵州著名学者、文人郑珍),岂能过此?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言宋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