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古老节日,据说起源于远古时代崇龙的百越民族(龙的节日),几乎可以说与 “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 端阳也称端五及端午。此外,端阳节还有许多别称,如:五月节、午日节、重五(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地腊、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大体上均大同小异。
据说在远古时期,中国南方百越民族推崇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他们以盘古为本民族的远祖。而盘古,“其状人面龙身”,是龙的化身。所以,百越民族的新年也叫盘王节、龙节。古代崇龙的百越民族的新年,日期并非在五月初五,应大致在夏至前后。“端”,有“初”和“首”的含义,正月即端月。那时,中国南方民族大多以农历五月为岁首,《诗.小雅.正月》中的“正月”,就是农历五月。夏至时节的盘王节,正是阳气最盛之时,且“五”亦为阳数,于是便有“端阳节”之称。而正月初五,就是端五,故又有“端五节”之称。而农历五月,在天干地支中属午,于是又有“端午节”、“重午节”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历法也进行了统一,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端阳节则以一般节日的形式保留下来。但南方百越民族有的仍以它为新年,在某些地区一直保留到近代)。
大约到春秋战国时期,端阳节固定为农历五月初五。但在当时汉族地区,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五月初五,更是个不吉利的日子,被称为“恶日”:“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汩罗江殉国后,端阳节便主要成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考古专家考证,端阳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阳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时至今日,端阳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端阳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女儿回娘家,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已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抄携专家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