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花桥的花桥

花桥的花桥

苏山 2006-10-18 18:32

  花桥当然有桥,而且桥不少。走在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简朴的石拱桥,更有数不清的独木桥。当然在那方圆几十里较有名气的当属田家渡大桥。田家渡大桥的修建,对于花桥人来说,算得上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但是它不是我今天要说的花桥。这个花桥是说在花桥一个比较独有的木桥。我甚至认为,这是花桥这片土地取名为花桥的缘故。

   花桥当然有花桥,不然就不叫花桥了。只是可惜在官方的称呼,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被抹去了。整个花桥倒底建有多少座花桥,我没有统计过,如今这些花桥还有多少仍然屹立。 这样说起来,可能有些唱饶舌音乐一般。我说的花桥又叫风雨桥,又叫花桥。老家的风雨桥,不仅可以便利交通,还可以为行人遮风避雨,因此都是“廊桥”。这是一种杉木组合的托架支梁式木桥,建造得式样繁多,工艺十分复杂,装饰非常讲究,大大超出了桥的实用性功能。即使是一些偏远村寨很简单、很短小的风雨桥,也至少是二重檐以上的、结构骨架复杂的“廊桥”,廊顶上会竖起一个或几个多重檐的亭阁式宝顶。

  滨水一曲环绕于村前,在汤汤流水上横跨一座“花桥”。虽是画栋雕栏,因为久经风雨侵蚀,油漆脱落斑驳,但那雄伟气势,谅亦不让当年。江边洗浣衣服的妇女、捣衣漂麻,好一派田园风光。从桥身望眼而去,展现在眼前的是广阔的稻田,夏天青翠稻浪,随风起伏;冬天栽上油菜,花黄叶绿,。桥两边风景优美,有如名笔精心构想出来的图画。站在桥上,远处的房屋烟树,尽在眼底。

  歌手刘玮有一首歌《家乡有座风雨桥》,歌里唱道:“拱桥弯弯架村口/桥头有个避雨亭/妹在亭边望郎归/多少年 /阿哥桥上来回走……”诉说着一个乡村纯洁的爱情故事,让人听后有几多嘘叹。

  为何把这种桥叫“花桥”,我想是因为桥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彩绘装饰。这些桥的长廊两边,立有带长凳的栏杆,专供行人歇脚避风雨。有些桥的长廊、重檐、亭阁内有彩绘,。在桥头还立有建桥记事碑,记述这座桥的修建历程及捐助人姓名。在我有限的童年记忆中,在离花桥街上不远的地方至少有两处有花桥,一处是从花桥街上通往白羊的杨里冲处建有一座精致的花桥;还有一处是上车里。我对杨里冲的花桥比较有记忆。小学、初中在花桥读书的时候,常走路去上学都会经过这座桥,有时走累或遇到突遇天下雨,都会跑到桥里去躲一会儿。

花桥即风雨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是可以与鼓楼媲美、展现侗族文化灵性的建筑物。花桥人大部分都是汉族,为何会有这种侗族的建设呢?谁把这种侗族文化带到花桥来了?由于这些花桥主要建立在杨姓聚居地,我想是不是想杨姓人把这种侗族文化带过来。我了解到,湖南杨氏最大的一个支派的靖州杨氏,这一支派的始祖是杨再思。而杨再思被侗族奉为神灵、救世主,杨再思是唐末“十峒首领”。《渠阳府志》说再思是从父居忠(杨杼40世孙)自淮南迁徙入叙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的。居忠为唐昭宗(889至904年在位)时司空,奉命守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境内),以功封镇国大将军。再思娶马氏,生十二子:长子正隆,授知州,与其子通蕴,恩授少保。两人数十代镇守武冈一带,世为武冈等地土司。于是,我们就可以猜想,花桥这些杨姓人是杨再思的后代。那么,他们完全就有可能把这种侗族文化带过来了。这样一想,就不难想到为何在武冈花桥这个汉族人聚居地会有这种体现侗族文化的花桥。由于当时杨氏处于有权有势的家族,所以取地名这种事情肯定由他们说了算,那么他们把这个地名取为花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我的猜想没有权威地考证,只是我的一些思索罢了。

阅读 1.0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