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数据,一个谜底
读“武冈县志”,从《武冈县1956年至1988年人口总数表》上得到两个关于武冈人口递减的数据:
1958年:总人口381521,其中男200443,女181078,男比女多19365人。
1960年:总人口359471,其中男186119,女173352,男比女多12767人。
统计类报表,一般是在年末作的,也就是说,这应该是1958年底到1960年底的人口统计数字。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组数字:
381521—359471=22050。1959、1960两年内,武冈总人口减少了22050人!
《武冈县1956年至1988年人口总数表》显示的人口数据,其他都是递增,唯独1958至1960年为递减。这是为什么?
首先,这不可能是人口正常死亡的递减数。因为其他年份的人口数字肯定也包括人口正常死亡数,不会只将正常人口死亡数统计于1958至1960之中。也就是说,这两年的人口递减数,必定是非正常死亡人数。
为什么这两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22050人?这两年内,武冈发生了什么祸及22050人的大事?
从那时过来的人都知道,1959、1960、1961这三个年头,是人们常说的“三年苦日子”。也就是说,这22050人无疑是死于“苦日子”之中。
1959、1960,两年里竟然非正常死亡22050人?!
以1958年的381521人为基数,死亡率是多少?
以武冈这一概率去推算一下全国会有多少人死于三年苦日子,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我不想去计算,不敢去揭开这一谜底。
这两组数字,还说明了武冈在1959、1960两年里死亡的男人为14324人,死亡的女人为7726人,男性的死亡率大大高于女性。
会不会是统计错误?
我所读到的《武冈县志》编于1993年4月,这个时候,经过拨乱反正,应该说不会为“政治”所左右而去编造这样一个死亡人数了,数字应该是比较真实的,不会是一个统计错误。
那么,会不会是从武冈划出去了一些地方,造成这种人口急剧递减?
我查了一下武冈属地变化情况,这以前,只有1953年将罗洪乡划归新宁,四区部分乡、村划归洞口;1956年将马头桥区的18个乡(?这个数字可能不太准确)划归新宁,邓家铺区的西坪乡划归隆回;1964年从新宁划过来1个行政大队。1959、1960、1961“三年苦日子”期间,武冈行政区域没有变动过。也就是说,“从武冈划出去了一些地方,造成这种人口急剧递减”的情况,绝不存在。
那么,会不会是大量迁徙造成人口的递减?
这种情况也不太可能。因为,其时对人的管理近乎军事化,是十分严格而又严密的。别说大量迁徙,就是走亲戚也得开具证明才有可能离开居住地。
为了认定这一数据的真实性,我还对《武冈县1956年至1988年人口总数表》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表内选定的年份,没有规律。第一栏为1956年,第二栏为1958年,中间隔了1年;从1958年至1960年,中间也只相隔1年。而以后的1960年至1963年却相隔了2年,1963年至1966年也相隔了2年。1966年至1970年,相隔3年,1970年至1975年则相隔4年,1975年至1976年却紧挨着,1 年也没有相隔。这以后的选择,也有多有少,没有规律。
这种现象,似乎有点不合常理。按理说,统计报表的时间选择应该有规律。像《武冈县1956年至1988年人口总数表》这一类报表,在年份选择上不可能相隔没有规律。
也有人会说,这中间还有正常死亡人数。我认为应不包括正常死亡人数。因为,所以年份统计的数据中,都应包括正常死亡与新生人数相抵销后的数据。
那么,编著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会是记史者的疏忽吗?我想,应该不会。大凡史官,都是忠于史实,十分严谨的,不太可能这么随意为之,而是有意为之。
如果是有意为之,编著者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是刻意将22050人这一死亡数字单独列出。
这种推测,让我感到十分震惊:这是一位有良心的记史者用心良苦的一笔,目的显然是想立此存照!
如果我的推测准确的话,那么,这位有良心的记史者用心良苦的一笔,无疑也是22050人属于非正常死亡的佐证。
我想,好在历史还记载了这一切,揭示了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