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一趟,故事万千,一下子还真说不完。今天再整理出几张照片,或古旧或清新,却见证了故乡人们的生活。
1、所谓的自来水:
图片附件: 所谓的自来水
这张照片,于武冈市水浸坪乡黄菜塘村摄得。
这里是典型的山区,整个村庄,被一座座坚固的石山所包围,村里没有河流,只有一个小小的水库,给仁厚的山地带来一点点灵秀的滋养。
对于这个村庄的人来说,水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这里的土地厚实,利于耕种的田地不多,又因为气候原因,每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水。不仅耕地缺水,人们的饮用水来源,也是极其有限,因为这儿地底是大块大块坚硬的石头,若想挖一口水井,那无异于是奢想。
为了解决喝水问题,村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后来,他们在山上发现,有清清的泉水从一处岩石的罅隙间流出,聪明的村民们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个储水塔,将那股清泉引入塔中,然后再用水管,将储水塔中的水,引入各家各户。如此以来,各家各户打开水笼头,便能喝到干冽可口的山泉了。
2、我家的摇井:
比起黄菜塘,我们渡头村的村民算得上是幸福的,这里不依山,却傍着秀水,这里的人们从来没有过缺水的担忧。村里耕地充足,平均分配下来,每人有一亩多田,这些田地平整、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每年都能种两季水稻。
——说到种水稻,又得知如今村里添了收割机,到了水稻成熟时,再也不必如往常那般劳累了,不用割禾、不用踩打谷机、不用筛谷、不需用风车,只需将收割机开到田地里,收割机走一路,那些熟透了的金黄的稻谷,便从稻穗之间脱落,落入谷仓,用车运回家,在太阳底下晒上一天,便可以收入粮仓了。
村里地下水十分丰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打了摇井。由于地底是沙石地质,在这打摇井也是极其方便,先将一根实心的铁棒打入地下,大概三四米深,然后将铁棒抽出来,再将一根空心的周围带着小孔的铁管插进去,将摇井的笼头装上,便可摇出水了,刚开始摇出的水,是带了黄泥的,带到将泥水摇尽后,便是源源不断的清水了。
摇井的水十分清澈,毫无杂质,最奇妙的是,冬暖夏凉,水温永远保存在20摄氏度。而且这水似乎源源不断,即便是大旱的天,那水也不见减。
3、什么叫做“岌岌可危”:
你若走到现场,抬头看到这副景象:支撑瓦片的横梁已经搭不上边上的墙了,一根木头苦苦的支撑着,那根沉重的梁,还有几块砖头,也在努力的支撑着另外一根木梁——看到此情此景,你恐怕想要逃命了吧。
闲话少说。这张照片在我家屋后院子中拍得,这是我家已经废弃了的猪栏。如今虽然已经不养猪了,猪栏也废弃多年,当时关于养猪的那些日子,我却还记忆犹新。
当年,我们家养猪也不多,一般只养两头。而当初的这个猪栏,算得上是“豪华”的,因为有“两室”,当然并非一头猪占一室,而是一室给他们作“卧室兼餐厅”,一室给他们作“厕所”的。说来也有趣,由于我的母亲大人调教有方,那些猪们,若是在卧室拉屎,那是要挨抽的,久而久之,猪们也便明白了道理,形成了习惯,“卧室”中只吃饭睡觉,阿屎便自觉的去“厕所”解决。
养猪自然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在辛苦之中,也是有乐趣的,小时候,我就跟随大人,背着背篓去菜地里扯过猪草。
那时的扯猪草,便是一项有趣的行动,一般是村里的闺女和年轻的媳妇,三五个一群,一边玩笑一边劳作,手快者没几分钟便扯满了一背篓,而后便帮手拙者,扯好了猪草,再一块儿回家去。如果当初将那场景拍下来,也会是一副极有情趣的乡间写真图。
然而如今,再想看到那样的场面,那是极艰难了。随着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猪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走入乡野之中,那些菜地里,到处都是茂密的上好的猪草,却无人来扯。
4、古董电视:
这张照片,在我一亲戚家拍得。
看到这古老的电视,我不禁惊呼,急不可待的拍了下来。古董牌的12寸(或14寸?)黑白电视机、卫星接收器设备、电视中本该色彩鲜艳的韩剧画面被纯化为黑白色调——组成了一副古今结合、意趣横生的图片。
这台电视,少说也该有十七八年的历史了。记得我们村出现第一台黑白电视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恰巧那时电视中反映霍元甲,村中那户人家的门槛,几乎要被踩破。
再后来,家家户户也添上了黑白电视机,我家也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添了一台17寸黑白电视。
这台17寸黑白电视,竟也用了十年,直到前几年才终于淘汰。
还记得高中时因这电视发生的一个笑话。那年春节后刚开学,同桌莹很是兴奋的跟我谈论春节晚会的节目,说到其中某人穿的衣服颜色不协调,问我感觉如何,我支支吾吾没办法回答,再三询问后,我才不得不说:“我家的是黑白电视,我看不到颜色!”
5、荠菜花:
生在农村的人,对这种白色小花应该很熟悉。从小,我对这种小小的植物便充满了好感,这是因为我们家乡的一个特殊的节日。
我一直不知这个节日的名称,只知“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这句众人皆知的俗语。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家家户户要去地里扯一把这样的荠菜,拿回家洗净,和着鸡蛋一块放入装了适量水的锅中,在火上煮。
在煮的过程中,那荠菜的香气,也会经由水汽渗入了鸡蛋壳内,这样煮出的鸡蛋,格外的香,味道也格外的好,当然,还有极佳的营养价值。“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吃了当灵丹”。
至于这个风俗的来历,网上看到两种说法,现摘录如下:
a、秦汉时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日)人们要到水边举行招魂禳灾仪式。魏晋以后改上巳为三月三。南朝时,长沙一带每年三月三要“取鼠曲菜汁作羹”,“以厌时气”。后演变为“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之俗。地菜子即荠菜,浏阳北乡称善菜,有明目、理脾胃之功能。
b、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在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在沔阳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