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记忆馆”惊现武冈斜塔!肖鸣学 摄
展示武冈文化,传承都梁记忆!近日,为迎接2018年湖南春季乡村旅游节在武冈荷塘小镇举办,由智慧农村公司倾力打造的“都梁记忆馆”已全面装修完毕。令人惊喜的是,在展厅恢复建造了一座袖珍版的“武冈斜塔”,让游客甚感惊奇!
此次湖南春季乡村旅游节,将让更多游客看到武冈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品尝到武冈的美食,将让武冈在全国、全世界更闪耀,这是武冈的荣耀。
但如果问什么是武冈人民最遗憾的事,不会是抱怨武冈不好,不会是铁路迟迟未通武冈,而是我们曾经只在记忆中出现过的——武冈斜塔
曾经的辉煌,不灭的骄傲。
武冈斜塔,生于1078年,卒于1969年。这是一座古老的斜塔,名武冈泗洲塔,又名武冈花塔,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美丽的传说,她经历过九百多年风雨的侵袭,屹然不动。花塔共七层,各层尺出短檐、翼角高翘,檐口构形图案,七层各异。塔有八面,各面用白泥涂漫,瑰丽多彩的壁画绘饰其上。《武冈州志》称其“字画端好,精妙绝伦”。飞鸟走兽、楼台亭阁、草木花卉、菩萨天仙、缭绕祥云,尽皆栩栩如生,远远望去,浑似缠上了色彩斑斓的七条彩练。花塔的美称,大概由此得来。
武冈斜塔塔高30.5米,倾斜度为6.22°,比东塔早750余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更为古老(比萨斜塔始建年为1173年),塔身倾斜度也大于比萨斜塔(5.5°)。意大利人围绕斜塔,修建了很多商业设施,让它闻名遐迩,变成旅游圣地,吸引世界各国游人前来观览,成了意大利国家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大钱袋。然而咱武冈斜塔,终因40多年前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祸毁于一旦!在现如今全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真可惜这么一座旅游价值极高的世界名塔不知毁于何贼之手,这是所有武冈人心底最痛的记忆。
那个花塔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见过的那些人也停留在一个非常非常遥远并不清晰的痕迹里,甚至,网络之大找张清晰点的照片都找不到。然而,从这灰暗的照片中,我无法探询出这般的美丽,就连倾斜度,也似打了太多折扣。
武冈斜塔生是传奇,死也是传奇,就连她最后的遗照也是一段传说。
这张在网上和诸多资料上广为流传的武冈花塔照片的原创作者,是一个名叫司伯桃的德国姑娘,她父亲是一名基督教牧师。上世纪30年代,司伯桃随父来华入武冈传教。在这里,美丽大方、情窦初开的司伯桃小姐与当地一名仪表堂堂的小伙发生了纯真的恋情,这张照片正是他们相恋期间在武冈各处游历时拍摄的。无奈后来时局动荡,热恋的情人劳燕分飞,一段纯洁美好、缠绵悱恻的爱情被无比哀伤地划上了句号。这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几十年来,二人均是饱经风霜,这位小伙子更是命运多舛,备受了人生的颠沛沉浮。两人虽重洋阻隔音讯全无,但彼此内心深处的相思之情一如在花塔和东塔脚下流淌不绝的资水。1990年秋,一直独身的司伯桃女士竟从德国斯图加特一路找到武冈,与武冈昔日的小伙子涕泪相见。其时,“小伙子”已77岁,美丽的“姑娘”已73岁!司伯桃送给“小伙子”一中一英两本《圣经》和当年在武冈拍的一些照片,其中就有武冈泗洲塔的那张绝版照片。
花塔,见证了这一段跨越世纪的绝版异国情缘,也将自己最后的绝版身影永远定格到这个世纪末真实的爱情童话中。
曾经古代文人骚客与她共鸣,看着她长大的武冈人更是与她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愫,每每回忆起它就有写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说不出的痛....
那一座斜塔
作者:小牛
老家曾经有座斜塔,矗立在城郊一个小山包上,高三十米,身子修长,七层飞檐,每一层檐口的构形图案都不相同,甚是精美,砖砌的塔身刷了白泥,在岁月的风雨里由本该纯白的颜色褪成银灰,那样子就显出了挺拔和秀气。只是岁月的风雨也过于厉害了,在洗刷它的颜色时还使劲摇它拽它,便终于拽得它斜了。斜了也好看,在小山包上的姿势就有了几分雅娴,几分娇憨,或者还有几分袅娜的动感。若是让今天的人们看了,会觉得它比T字台上伫足亮相的超级美模更具灵性,简直是芭蕾仙子在跃跃欲舞了。
也许真是仙子,小山包下离它数百米处就有一位王子,当然也是塔,也是七层,但比它粗壮,清砖砌成不刷涂料,颜色便成庄重的青灰,塔尖还顶一颗金黄的大铜球,愈发显出尊贵。它挺立在河边,不知是要以水为镜欣赏自己的映影,还是想迎接正向它倾着身子的仙子一起下河浪漫一回。——当然这都是我儿时望着它们的想象,这想象常常能把一个富于联想的孩子弄得很激动。于是一个每天要背着书包从两座塔之间的路上走过的小男孩,常常会顾不得上学迟到或回家太晚,独自伫立路边久久地仰望它们。仰望最多的还是斜塔,不仅是斜塔离得最近,更因为斜塔向青塔倾着身子的样子太动人了。望着这样的动人,我幼小的脑袋里便替青塔盛满了期盼:你什么时候才能让青塔拥抱着啊?
随着年龄渐长,我对两座塔也渐渐有了些了解,知道它们其实建于两个相距甚远的年代,青塔是清道光年间建的,叫凌云塔,史志记载建它的目的在于壮一城景色;斜塔则比青塔早了三个朝代,是宋元丰年间建的,叫泗洲塔,建塔目的却没留下记载。至于它什么时候斜的,更是无人说得清了。人们只是乐于传说,说是一对神仙兄妹要比赛建塔,天黑动工,哥哥手脚快塔也升得快,便来了骄傲情绪,半夜里打了个盹,天快亮时醒来一看,妹妹的塔已经完工了,气得朝妹妹的塔踹了一脚,将那精美的塔踢歪了。传说引人入胜,但我更愿意将它们看作仙子和王子,就因为那泗洲塔斜得实在太美。后来我又知道,世界上还有一座以斜而著名的比萨塔,但我毫不犹豫作出肯定,我们的斜塔绝对比那外国斜塔斜得要早。而尤其令我兴奋的是,县里一位师范物理老师运用他准确的测量方法,测定塔尖倾斜达六点二二度,大大超过了比萨斜塔呢。
比比萨斜塔还要斜的塔,在今天是绝对要著名起来的,它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还有旅游价值,我是没法估算出来了。可惜,它没能“活”到今天。在那个大革文化命的年代,它被炸掉了。下令炸掉它的是县里一位头头,那是一位没多少文化但战斗精神很强的领导干部,他觉得斜塔并不好看,炸掉它还可以将砖头用于防空洞建设呢。炸塔那天我不敢去看,我怕我的联想毛病当即发作起来,一个挺拔秀气有点雅娴有点娇憨还有点袅娜动感的仙子倒在硝烟里,我会不会流泪啊!
我后来去了那座小山包下,一连好几次。小山包光秃秃的,一派寥落。再扭头看青塔,青塔孤零零的的身影分明显出一种哀戚。
我一直没有去过县里修建的防空洞,我不愿在防空洞里发现斜塔支解后的砖。据说那些砖有许多都是三角多角菱形弧形等等奇怪形状,修建防空洞的工匠们拿它们颇有点犯难。我在诧异中就猜想,或许就是这些砖的各种形状,才能相互咬成一股韧劲,拉住斜塔让它几百年不倒?
而县里的头头却炸塔炸出瘾了,不久又挥手下了一令,将与青塔相距七八里的另一座矮塔也炸了,炸塔得来的砖仍然搬去建了防空洞。在县里头头的炸塔瘾里我只能揣着一腔忑忐,就怕头头再一挥手把青塔也炸了。幸好这担心终于没成现实,县里的头头放过了青塔,也许是青塔紧挨河边,硝烟一起它会扑进河里去。
走上文学路后,我以被炸掉的斜塔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许多朋友看了都有感动,一位比我先搞文学的朋友甚至流泪了。但也许还是没写好的原因,这小说没能发表出来。我没再琢磨这小说的修改了,我只是常常会为斜塔生出一些感慨,这感慨在离开老家多年后竟越加的多了,因为如今老家正在努力扩大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影响,人们为斜塔的惋惜和对炸塔者的愤慨也在日益增多。我就想,对炸塔者指责再多也于事无补了,在那个崇尚“大老粗”的年代里,又有多少人能挣脱枷锁般的局限呢。我们只好从炸塔落下的后果里去思索一下吧:一座塔斜了会成为独特的美景,若是一个民族不看重历史和文化了,其精神支柱也就斜了,那么,这个民族还能美起来吗?
如今,资江河畔的东塔还在。
东塔无言,虽然他要年轻得多,然而,他与花塔遥相呼应一个半世纪,在沉默之中建立的感情,也该厚如山、深似海了。
不知道,在花塔魂销魄散的那一刻,他着怎样无言的心悸……
不过小编心中是有一种无言的心悸,在网上寻找她的踪迹时,在百度中找到了她逝去的另一种说法。
网友们,她的逝去是怎么回事呢?
古塔毁于侵华战争
如此一座精美华伦,建筑风格奇特,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斜塔的古塔,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武冈塔已经成为废墟。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古塔向大地上倾倒、撒碎了她们伟岸美丽的身影。日军侵略湖南时期对此塔地基进行了毁灭式挖掘并窃取了大量文物。建国后此地只存留残骸遗址,并非谣传的解放军tnt炸毁古塔修建防空洞,如果炸毁古塔那么古塔的砖体必将遭到粉碎性破坏是无法二次利用的,1970年相机已经非常普及了如果古塔要是在建国后被炸毁为什么没有任何一张建国以后拍摄的照片呢?根据湖南省档案馆和当地老一代居民的记忆里古塔是在日军空袭时被当作攻击坐标炸毁。
古塔无言。可是,历史将会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