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武冈周边邵阳80后夫妇创业路上的“蘑菇梦”

邵阳80后夫妇创业路上的“蘑菇梦”

红网 小武 2015/8/17 8:35:53

邵阳80后夫妇创业路上的“蘑菇梦”

(唐织之??(左二 )指导村民采摘蘑菇)
 
红网双清站8月16日讯(分站记者 赵绍君)8月16日清晨,邵阳市双清区高崇山镇邢家村的唐织之和丈夫刘军同往常一样,迎着晨曦,穿梭于蘑菇大棚,忙着采菇、打包、装车,赶时间把一箱箱新鲜、可口的秀珍菇运往销售点。
  
  “下海”学“技术”
  
唐织之和丈夫刘军都是80后的年轻人,初中毕业后,先后做过服装、五金生意,打过工。2015年,经人介绍,两人结为秦晋之好,然后一起来到浙江打工。他俩一边务工,一边学习当地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白天到工厂上班,早上及晚上蹲在大棚里,认真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由于能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几年后,小夫妻俩就掌握了食用菌全部种植技术,并在浙江承包了土地种植秀珍菇。两年之后,他俩蘑菇种植开始有了起色,年收入达10多万元。
  
“想回家乡发展,家乡更需要我们。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了,家乡贫穷的面貌难以改变。”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唐织之和丈夫刘军的心里“回家”的念头却越来越浓,“不想我们村变成空心村,不想我的老人变成留守老人,不想我的儿童变成留守儿童,就这么简单。”
  
  “回家”送“真经”
  
带着对家乡、亲人的眷恋,2014年,在外地漂泊了多年的唐织之和丈夫刘军放弃了浙江的事业,带着“真经”毅然回到家乡高崇山镇邢家村带领村民一起种植秀珍菇。凭着秀珍菇的品质以及嫩、脆、鲜的口感,他俩对秀珍菇这样的新品种进入邵阳市场充满了信心。可是离开成熟的市场体系和熟悉的种植环境,唐织之的回乡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刚开始的时候,秀珍菇出现了“技术”与“销售”两大“难题”。由于邵阳气温高,蘑菇在三十五度之后一般会停止生长,会有不出菇的现象,导致死了一两批菇,损失达1万多元。另外,由于市场还没有打开局面,产品销售难。此时,唐织之夫妇紧锁着眉头,开始有些担忧了。市、区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联系销售渠道,破解销售难的难题。目前,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难问题,每天出产的秀珍菇都被经销商抢购一空,从而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经过大半年的摸索,目前第一期30个秀珍菇大棚,已经有5个顺利投产了,每天平均能收1000多斤秀珍菇。唐织之给笔者粗算了一下,到年底每个大棚的产值将达到10万元左右。“小蘑菇”种出了“大效益”,唐织之家的蘑菇大棚也引起了村民们的关注。现在,部分村民一边在这里做事,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为自己以后承包大棚种植秀珍菇储备技术。由于近段气温过高,她特意提醒大家,蘑菇大棚内要注意增湿降温,不然就会出现黄菇、死菇。
  
  “创业”圆“共富”
  
“村民现在都很积极参与到秀珍菇种植项目,之前是村里给村民一人分一个棚子,村民都不要,现在大家都争着要分两个或三个大棚。目前,一期的30个蘑菇大棚都被村民们逐一认领了。”高崇山镇邢家村党支部书记唐海军动情地说。
  
邢家村是省级扶贫村,为了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市、区党委、政府整合扶贫资金,加大投入,预计三年内帮助建设100个蘑菇大棚,将新增年产值1000万,新增就业人数近200人,还可以发展蘑菇深加工,进一步增加附加值。为了帮助她扩大种植面积,村支两委在土地流转和大棚基地建设上给予了唐织之极大的便利,并成立家韵合作社,采取“公司加农户”形式,公司为村民提供种包、技术指导及销售服务,村民只负责种植,从而帮助村民快速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
  
“把100个大棚里面全部种起食用菌,那是我最大的梦想。”唐织之夫妇满怀豪情地说。他俩只是双清区大众创业的代表,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许许多多像唐织之夫妇一样的自主创业者,正扬帆起航,努力实现中国梦之个人篇章。
阅读 7780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兵子驼

向勇于创业的人学习↑!!!

9年前

浓眉大眼贼

2015年,经人介绍,两人结为秦晋之好,然后一起来到浙江打工。他俩一边务工,一边学习当地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白天到工厂上班,早上及晚上蹲在大棚里,认真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由于能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几年后,小夫妻俩就掌握了食用菌全部种植技术,并在浙江承包了土地种植秀珍菇。两年之后,他俩蘑菇种植开始有了起色,年收入达10多万元。这是科幻小说么?我咋记得现在才2015年呢?

9年前

欧友明

发财致富的道路

9年前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